2.3世界的地形第一课时说课稿2023-2024学年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
主备人
备课成员
课程基本信息
1.课程名称:2.3世界的地形第一课时
2.教学年级和班级:七年级
3.授课时间:2023-2024学年
4.教学时数:1课时
核心素养目标分析
本节课旨在培养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包括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和区域认知。通过学习世界地形的基本类型和分布,学生能够理解地形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提升对自然环境的认识。同时,通过分析不同地形的特征,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地理知识和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对地理空间的认识和理解。
学情分析
本节课针对七年级学生,他们正处于地理学习的初级阶段,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和学习热情较高。在知识层面上,学生对自然地理的基本概念和现象有一定了解,但对世界地形的系统性认识还不够深入。学生具备一定的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但地理空间思维和综合分析能力尚需加强。
在能力方面,学生的地理阅读和记忆能力较好,但地理绘图和空间想象能力相对较弱。在素质方面,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较强,但独立思考和批判性思维能力有待提高。
行为习惯上,学生普遍具有较好的课堂纪律,能够积极参与讨论,但在课堂提问和互动环节,部分学生可能表现出一定的羞涩和缺乏自信。这些行为习惯对课程学习有积极影响,但也可能限制学生的表达和参与度。
学具准备
多媒体
课型
新授课
教法学法
讲授法
课时
第一课时
步骤
师生互动设计
二次备课
教学方法与策略
1.采用讲授与讨论相结合的教学方法,通过教师讲解地形基础知识,引导学生思考地形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2.设计“地形拼图”活动,让学生通过拼图游戏认识不同地形类型,提高空间认知能力。
3.利用多媒体展示地形地貌图片和视频,增强学生对地形特征的直观感受。
4.鼓励学生分组讨论,分析地形对当地经济、文化、交通等方面的影响,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
教学过程
1.导入(约5分钟)
-激发兴趣:通过展示世界地图,提问学生:“你们能说出哪些地形类型?它们对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影响?”
-回顾旧知:引导学生回顾之前学习的地理知识,如地球的形状、板块构造等。
2.新课呈现(约20分钟)
-讲解新知:详细讲解世界地形的基本类型,包括平原、高原、山地、丘陵、盆地等。
-举例说明:通过展示不同地形的图片和实例,如青藏高原、亚马逊平原等,帮助学生理解地形的特征和分布。
-互动探究: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不同地形对当地气候、农业、交通等方面的影响。
3.新课呈现(约20分钟)
-讲解新知:进一步讲解世界主要地形区的分布和特点,如喜马拉雅山脉、亚马逊雨林等。
-举例说明:通过展示世界地形分布图,让学生观察和识别不同地形区的分布情况。
-互动探究:让学生分组,根据所学知识绘制世界地形分布图,并分享给全班同学。
4.新课呈现(约15分钟)
-讲解新知:介绍地形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如地形对城市建设、农业发展、交通运输等的影响。
-举例说明:通过展示不同地形下的人类活动实例,如山区交通建设、平原农业发展等。
-互动探究:让学生思考并讨论地形对当地居民生活方式的影响,以及如何适应地形条件。
5.巩固练习(约15分钟)
-学生活动:让学生完成课本中的练习题,巩固对地形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教师指导:及时给予学生指导和帮助,解答学生在练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6.课堂总结(约5分钟)
-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地形对人类活动的重要性。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中。
7.作业布置(约5分钟)
-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完成以下任务:
1.搜集关于自己家乡地形的资料,了解当地地形特点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2.撰写一篇短文,介绍一种地形类型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3.准备下节课的课堂展示,分享自己收集到的资料和观点。
拓展与延伸
1.提供与本节课内容相关的拓展阅读材料:
-《地理大发现》:介绍世界各地的地形地貌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如山脉、河流、平原等。
-《地球的面貌》:详细描述地球的地形类型、形成过程和分布特点,有助于学生更全面地理解地形知识。
-《世界地理奇观》:介绍世界各地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如大峡谷、火山、沙漠等,激发学生对地理学习的兴趣。
2.鼓励学生进行课后自主学习和探究:
-学生可以查阅相关书籍、网络资源,了解世界各地的地形地貌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如参观当地的山川、河流、平原等地形地貌,感受地形对人类生活的实际影响。
-开展小组合作项目,让学生选择一个感兴趣的地形地貌,研究其形成过程、分布特点以及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并制作成报告或展示。
-鼓励学生关注时事新闻,了解全球气候变化、自然灾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