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八年级历史下册第15课钢铁长城说课稿新人教版
课题:
科目:
班级:
课时:计划3课时
教师:
单位:
一、课程基本信息
1.课程名称:2024-2025学年八年级历史下册第15课钢铁长城
2.教学年级和班级:八年级
3.授课时间:2024年10月15日
4.教学时数:1课时
二、核心素养目标
1.培养学生历史唯物主义观,引导学生理解国家统一、民族团结是中华民族根本利益。
2.增强学生的国家认同感,使学生认识到长城是中华民族的象征,是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精神的体现。
3.培养学生的文化理解能力,引导学生欣赏长城所蕴含的历史文化价值,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4.提升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通过分析长城的历史背景、作用与影响,培养学生历史辩证思维和逻辑推理能力。
三、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对历史学科的学习兴趣较高,但知识储备相对有限。在知识层面,学生对古代中国的历史有一定了解,但对于长城这一具体历史现象的认识可能较为片面,缺乏系统性。在能力方面,学生具备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但历史分析能力和辩证思维能力有待提高。在素质方面,学生的国家认同感和文化自豪感较强,但面对复杂的历史问题,他们的独立思考能力和批判性思维尚需培养。
行为习惯上,学生在课堂参与度上表现积极,但有时过于依赖教师讲解,自主探究能力不足。对课程学习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学生对长城这一历史现象的认知较为模糊,需要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帮助他们建立完整的历史认知体系。
2.学生在分析历史问题时,往往缺乏深度和广度,需要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引导他们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提高历史思维能力。
3.学生在课堂参与中,需要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自主学习能力,为后续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针对以上学情,本节课将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主动探究历史问题,培养他们的历史思维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同时,通过课堂活动,提升学生的国家认同感和文化自豪感。
四、教学方法与策略
1.采用讲授与讨论相结合的方法,通过讲授引导学生了解长城的历史背景和重要性,通过小组讨论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分析能力。
2.设计“长城知识竞赛”环节,让学生在游戏中学习长城的相关知识,提高学习兴趣。
3.利用多媒体展示长城的图片和视频资料,增强学生的视觉体验,帮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长城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4.引导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模拟古代长城的防御战,让学生体验历史,培养他们的历史情境感知能力。
五、教学过程
1.导入(约5分钟)
(1)激发兴趣:教师通过展示长城的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观察长城的雄伟壮观,提出问题:“同学们,你们知道这座伟大的建筑吗?它有什么特殊的意义?”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回顾旧知:教师引导学生回顾上一节课学习的内容,如秦朝的统一、汉朝的防御体系等,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新课呈现(约25分钟)
(1)讲解新知:教师详细讲解长城的历史背景、建筑特点、防御功能等,引导学生了解长城的历史地位和作用。
(2)举例说明:教师通过讲述长城的建造历程、重要战役等具体例子,帮助学生理解长城在历史上的重要性。
(3)互动探究: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就长城的防御体系、军事作用等方面进行深入探究。
3.巩固练习(约20分钟)
(1)学生活动:教师布置一些与长城相关的练习题,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解答,巩固所学知识。
(2)教师指导:教师对学生的解答进行点评,及时纠正错误,帮助学生掌握知识。
4.课堂总结(约5分钟)
(1)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主要知识点,如长城的历史背景、建筑特点、防御功能等。
(2)强调长城作为中华民族的象征,具有重要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5.作业布置(约5分钟)
(1)教师布置以下作业:
1.阅读教材相关内容,了解长城的历史意义;
2.收集长城相关的图片或视频资料,准备下一节课的展示;
3.结合所学知识,撰写一篇关于长城的短文。
(2)教师强调作业要求,提醒学生按时完成作业。
(3)课后辅导:教师安排课后辅导时间,为学生解答疑问,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教学过程总结:
本节课通过导入、新课呈现、巩固练习、课堂总结和作业布置等环节,使学生在了解长城的历史背景、建筑特点、防御功能等方面取得较好的学习效果。在教学方法上,采用讲授、讨论、互动探究等多种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通过课后作业的布置,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为下一节课的学习打下基础。
六、教学资源拓展
1.拓展资源:
-长城的历史文献:《史记》、《资治通鉴》等古代史书中有关长城的记载,可以为学生提供更深入的历史背景信息。
-长城的建筑技术:介绍长城的建筑材料、建筑技术以及防御设施,如烽火台、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