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课文化传承的多种载体及其发展说课稿--2024-2025学年高二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3文化交流与传播
一、设计思路
本课以“第14课文化传承的多种载体及其发展”为主题,结合高二历史统编版选择性必修3《文化交流与传播》的内容,旨在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化传承的重要性和多种载体的发展。通过分析不同历史时期的文化传承方式,使学生认识到文化传承的多样性和发展性,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二、核心素养目标分析
本课旨在培养学生以下核心素养:1.历史思维,通过分析文化传承的载体,提升学生对历史事件和现象的解读能力;2.文化理解,使学生认识到不同文化载体的独特价值,增强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3.美学鉴赏,引导学生欣赏和评价不同文化载体的艺术价值;4.信息意识,培养学生从多种文化载体中提取、处理信息的能力。
三、学习者分析
1.学生已经掌握的相关知识:在进入高二历史课程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基础的历史知识,对文化传承有一定的了解。他们可能已经接触过一些关于文化遗产、历史文献和艺术作品的基本概念,但可能对文化传承的多样性和复杂性认识不足。
2.学习兴趣、能力和学习风格:高二学生对历史文化通常有一定的好奇心和兴趣,但可能因为历史事件的复杂性和抽象性,学习兴趣存在差异。学生能力方面,部分学生具备较强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够通过文献研究来理解文化传承的载体。学习风格上,学生可能偏向于视觉学习,通过图片、地图等直观材料来获取信息,也有一部分学生偏好逻辑推理,喜欢通过历史逻辑来理解文化传承的过程。
3.学生可能遇到的困难和挑战:学生在学习本课时可能遇到的困难包括对文化传承载体的多样性理解不足,难以把握不同载体之间的联系;此外,历史文献的阅读和理解可能对一些学生构成挑战,因为他们可能缺乏相关的阅读背景知识。同时,学生在分析文化传承与现代社会的关系时,可能面临将历史知识与现实生活相结合的难题。
四、教学资源
-软硬件资源:多媒体教学设备(如投影仪、电子白板)、电脑、打印机等。
-课程平台:学校教学资源平台、在线课程数据库。
-信息化资源:历史文献资料库、在线博物馆和文化遗产展示网站。
-教学手段:图片、视频资料、历史地图、文化遗址图片等视觉辅助材料。
五、教学实施过程
1.课前自主探索
教师活动:
-发布预习任务:通过在线平台或班级微信群,发布预习资料(如PPT、视频、文档等),明确预习目标和要求。
-设计预习问题:围绕“文化传承的多种载体及其发展”课题,设计一系列具有启发性和探究性的问题,如“古代文化传承的主要载体有哪些?”、“不同载体在文化传承中的作用有何不同?”等,引导学生自主思考。
-监控预习进度:利用平台功能或学生反馈,监控学生的预习进度,确保预习效果。
学生活动:
-自主阅读预习资料:按照预习要求,自主阅读预习资料,理解文化传承的基本概念和主要载体。
-思考预习问题:针对预习问题,进行独立思考,记录自己的理解和疑问。
-提交预习成果:将预习成果(如笔记、思维导图、问题等)提交至平台或老师处。
教学方法/手段/资源:
-自主学习法: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信息技术手段:利用在线平台、微信群等,实现预习资源的共享和监控。
作用与目的:
-帮助学生提前了解文化传承的多种载体及其发展,为课堂学习做好准备。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
2.课中强化技能
教师活动: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一幅古代书籍或文物图片,引出“文化传承的多种载体及其发展”课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讲解知识点:详细讲解书籍、文物、口头传统、表演艺术等作为文化传承载体的特点和发展历程。
-组织课堂活动:设计小组讨论,让学生根据预习内容,讨论不同载体在文化传承中的作用和影响。
学生活动:
-听讲并思考:认真听讲,积极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
-参与课堂活动:积极参与小组讨论,分享自己的预习成果和理解。
教学方法/手段/资源:
-讲授法:通过详细讲解,帮助学生理解文化传承载体的多样性和重要性。
-实践活动法:通过小组讨论等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理解文化传承的机制。
作用与目的:
-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文化传承的多种载体及其发展,掌握文化传承的基本技能。
-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3.课后拓展应用
教师活动:
-布置作业:布置一篇关于文化传承载体的短文写作,要求学生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某一特定载体在文化传承中的作用。
-提供拓展资源:提供与“文化传承的多种载体及其发展”相关的书籍、网站、视频等资源,供学生进一步学习。
学生活动:
-完成作业:认真完成老师布置的课后作业,巩固学习效果。
-拓展学习:利用老师提供的拓展资源,进行进一步的学习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