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单元人民解放战争(大单元说课稿)八年级历史上册同步备课系列(部编版)
科目
授课时间节次
--年—月—日(星期——)第—节
指导教师
授课班级、授课课时
授课题目
(包括教材及章节名称)
第七单元人民解放战争(大单元说课稿)八年级历史上册同步备课系列(部编版)
教学内容
第七单元人民解放战争
1.本单元教材内容主要包括:抗日战争胜利后的国内局势、人民解放战争的爆发、战略决战、胜利的曙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等。
2.主要内容有:抗日战争胜利后的国内局势、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渡江战役、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等。
核心素养目标
培养学生历史唯物主义观念,理解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解放战争是中国人民反抗侵略、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重要历程。提升学生的历史解释能力,通过分析解放战争的历史事件,使学生能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历史现象。同时,增强学生的家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激发学生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学习的动力。
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重点:
1.抗日战争胜利后的国内局势分析,重点理解国共两党的关系变化及其对解放战争的影响。
2.解放战争的几个重要战役,如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等,理解其战略意义和历史影响。
难点:
1.解放战争的战略战术变化及其对战争结果的影响。
2.对解放战争胜利原因的全面理解和分析。
解决办法:
1.通过图表、地图等方式,直观展示国共两党的关系变化和战略布局,帮助学生理解战争形势。
2.采用案例分析法,通过具体战役的战术运用和战略决策,引导学生深入分析解放战争的胜利原因。
3.结合历史背景,引导学生思考解放战争胜利的社会和历史条件,提高学生的历史解释能力。
教学方法与策略
1.采用讲授法结合讨论法,首先系统讲解解放战争的历史背景和重要战役,然后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战争中的关键节点和决策。
2.设计角色扮演活动,让学生扮演历史人物,模拟战争中的战略决策过程,增强学生的历史体验感和参与度。
3.利用多媒体技术展示历史图片、视频资料,以及互动地图,帮助学生直观理解战争地理分布和战略部署。
4.通过项目导向学习,让学生分组研究解放战争中的某一特定战役或事件,撰写报告并进行课堂展示,提高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教学过程设计
1.导入新课(5分钟)
教师通过展示解放战争时期的照片、地图或相关历史资料,引导学生回顾抗日战争胜利后的国内局势,提出问题:“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将走向何方?中国共产党如何领导人民进行解放战争?”以此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讲授新知(20分钟)
a.抗日战争胜利后的国内局势
-讲解国共两党的关系变化,从合作抗日到内战爆发的过程。
-分析国民党政府的内外政策,以及其导致国内矛盾激化的原因。
b.解放战争的爆发
-介绍解放战争的背景和起因,强调人民解放战争的性质。
-讲解解放战争的战略方针,如“以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
c.解放战争的重要战役
-详细讲解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等战役的战略意义和战术特点。
-分析这些战役对解放战争胜利的贡献。
d.胜利的曙光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讲解渡江战役的胜利,以及南京解放的历史意义。
-介绍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过程,强调其历史地位和深远影响。
3.巩固练习(10分钟)
a.小组讨论
-将学生分成小组,讨论解放战争胜利的原因,以及这些战役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各小组代表进行总结发言,教师点评并补充。
b.案例分析
-选择一个具有代表性的战役或事件,让学生分析其战术决策和战略意义。
-学生分享分析结果,教师进行点评和总结。
4.课堂小结(5分钟)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解放战争的历史意义和现实启示,鼓励学生思考如何从历史中汲取智慧。
5.作业布置(5分钟)
a.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b.收集解放战争时期的图片、文献资料,准备下一节课的课堂展示。
c.思考:解放战争胜利的经验对当代中国的发展有何启示?
教学资源拓展
1.拓展资源:
-解放战争时期的历史文献:收集《毛泽东选集》中关于解放战争的战略论述,如《论持久战》、《新民主主义论》等,以及《中国人民解放军宣言》等文件,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解放战争的理论基础和战略思想。
-解放战争时期的照片和影像资料:搜集解放战争时期的照片、纪录片片段,如《解放南京》、《平津战役》等,通过直观的视觉资料,增强学生对历史事件的真实感受。
-解放战争时期的地图:提供详细的解放战争时期的中国地图,标注重要战役的地理位置、战略部署等,帮助学生理解战争的地理背景和战略战术。
-解放战争时期的艺术作品:收集描绘解放战争时期的绘画、雕塑等艺术作品,如《渡江战役》、《延安精神》等,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