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三单元课题2原子的结构说课稿(新版)新人教版
授课内容
授课时数
授课班级
授课人数
授课地点
授课时间
设计思路
本课以“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三单元课题2原子的结构”为主题,围绕原子结构的组成和性质展开。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实验、讨论等方式,使学生了解原子的基本结构,掌握原子核和电子的概念,理解原子结构对物质性质的影响。教学设计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实验操作能力。
核心素养目标
1.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通过实验探究原子结构。
2.提升学生的模型建构能力,理解原子结构模型。
3.增强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分析原子结构对化学性质的影响。
4.强化学生的科学态度与价值观,认识科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
学习者分析
1.学生已经掌握的相关知识:学生在进入九年级之前,已经学习了基本的化学概念,如物质、元素、化合物等,对化学实验也有一定的了解。然而,对于原子结构的深入理解,如原子核、电子层、电子排布等,可能还处于初步阶段。
2.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力和学习风格:九年级学生对化学学科普遍保持一定的兴趣,尤其是实验操作和发现新现象。他们的学习能力较强,能够通过观察、实验和逻辑推理来学习新知识。学习风格上,多数学生偏好通过实验和直观演示来理解抽象概念。
3.学生可能遇到的困难和挑战:学生对原子结构的理解可能会遇到以下困难:一是抽象概念难以把握,如原子核和电子的相互作用;二是电子排布的规律性不易理解;三是将原子结构与物质的性质联系起来时可能存在思维障碍。此外,学生可能对实验操作的安全性有所顾虑,需要教师给予适当的指导和鼓励。
教学资源
1.软硬件资源:多媒体教学设备(投影仪、电脑)、实验器材(原子模型教具、电子显微镜模拟器、电子轨道球等)。
2.课程平台:学校网络教学平台、在线学习资源库。
3.信息化资源:原子结构动画、电子教案、互动式教学软件。
4.教学手段:实物演示、多媒体课件、小组讨论、实验操作。
教学过程
1.导入(约5分钟)
-激发兴趣:通过展示生活中常见的物质和它们的微观结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这些物质的组成和结构,激发学生对原子结构的兴趣。
-回顾旧知:提问学生关于原子和分子的基础知识,如原子的定义、分子由原子构成等,帮助学生回顾和巩固已有知识。
2.新课呈现(约20分钟)
-讲解新知:介绍原子结构的基本概念,包括原子核、电子层、电子等,通过模型演示和动画展示原子结构的变化。
-举例说明:以氢原子、氦原子为例,讲解原子核和电子的组成,以及电子在不同能级上的分布情况。
-互动探究: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提出问题,如“原子核和电子之间是如何相互作用的?”引导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和讨论来探究答案。
3.教学活动(约40分钟)
-实验操作:安排学生进行简单的原子结构模型搭建实验,通过实际操作加深对原子结构的理解。
-小组合作:分组进行电子排布实验,让学生通过实验观察电子在不同能级上的排布规律,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实验技能。
-多媒体教学: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原子结构的动态变化,增强学生对抽象概念的直观理解。
4.巩固练习(约20分钟)
-学生活动:布置一些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巩固对原子结构知识的掌握。
-教师指导:巡视课堂,解答学生在练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时给予指导和帮助。
5.课堂总结(约10分钟)
-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原子结构对物质性质的影响。
-鼓励学生在课后继续探索原子结构的相关知识,提出一些思考性问题,如“原子结构的变化如何影响化学反应?”等。
6.作业布置(约5分钟)
-布置课后作业,包括完成课本上的相关习题和思考题,要求学生通过查阅资料或小组讨论的方式完成。
-预告下一节课的内容,让学生提前预习,为下一节课的学习做好准备。
知识点梳理
1.原子的基本概念
-原子的定义:原子是构成物质的基本单元,由原子核和围绕原子核运动的电子组成。
-原子的性质:原子具有质量和体积,但不能直接观察,需要通过实验和模型来描述。
2.原子核结构
-原子核的组成: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组成,质子带正电荷,中子不带电荷。
-质子和中子的质量:质子和中子的质量相近,约为1个原子质量单位。
-原子核的质量:原子核的质量远大于电子的质量,几乎等于原子的总质量。
3.电子结构
-电子的组成:电子带负电荷,质量极小,无法直接测量。
-电子的分布:电子在原子核周围以不同的能级分布,能级越高,电子距离原子核越远。
-电子排布规律:电子排布遵循能量最低原理、泡利不相容原理和洪特规则。
4.原子核外电子层
-电子层的定义:电子层是原子核外电子运动的轨道,通常用K、L、M、N等字母表示。
-电子层的特征:不同电子层的电子数量有限,如K层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