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江苏省沭阳县潼阳中学高中英语 Unit 4 Behind beliefs说课稿6 牛津译林版选修9.docx
文件大小:16.51 KB
总页数:3 页
更新时间:2025-03-21
总字数:约3.3千字
文档摘要

江苏省沭阳县潼阳中学高中英语Unit4Behindbeliefs说课稿6牛津译林版选修9

课题:

科目:

班级:

课时:计划3课时

教师:

单位:

一、设计意图

本节课以“Behindbeliefs”为主题,旨在通过阅读和讨论,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价值观和信仰,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通过课文学习,让学生学会分析人物心理,提高英语阅读理解能力,同时增强学生的思辨能力和文化素养。

二、核心素养目标

1.培养学生的英语阅读理解能力,提高对复杂文本的分析和归纳能力。

2.增强学生的文化意识,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价值观和信仰差异。

3.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通过讨论和辩论,学会批判性思维和观点表达。

4.提升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学会在跨文化交流中准确、得体地表达自己的观点。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①理解并掌握课文中的关键信息,如人物的性格特点、情感变化和文化冲突。

②能够运用所学词汇和语法知识,复述课文内容,并进行分析和讨论。

2.教学难点,

①深入理解文化差异对人物行为和信念的影响,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的敏感性。

②通过分析人物对话和内心独白,培养学生的推理和判断能力,理解人物的心理活动。

③在小组讨论中,引导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并能够用英语进行逻辑清晰、条理分明的表达。

④鼓励学生运用批判性思维,对课文中的观点进行评价和反思。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教学方法:

1.讲授法:通过教师的讲解,帮助学生理解课文背景和文化内涵。

2.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鼓励学生表达个人观点,提高思辨能力。

3.角色扮演法:让学生扮演课文中的角色,增强对人物心理和行为的理解。

教学手段:

1.多媒体展示:利用PPT展示课文内容,丰富教学形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互联网资源:引入相关视频、音频资料,拓展学生的文化视野。

3.互动软件:利用教学软件进行在线练习和测试,增强学习的互动性和趣味性。

五、教学过程

1.导入(约5分钟):

激发兴趣:通过展示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节日庆典图片,提问学生:“Whatdoyouthinkisthemostimportantthinginafestival?Why?”引导学生思考节日背后的信念和价值观。

回顾旧知:简要回顾上节课学习的文化差异相关知识,如:“Howdoweunderstandculturaldifferences?Canyougivesomeexamples?”

2.新课呈现(约20分钟):

讲解新知:详细讲解课文《Behindbeliefs》的主要内容和背景,包括人物关系、情节发展和文化冲突等。

举例说明:通过分析课文中的关键句子和段落,如:“Whatdoestheauthorwanttotellusthroughthisstory?Canyoufindsomeexamplestosupportyouranswer?”

互动探究: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分析人物的心理活动和信仰形成的过程。

3.巩固练习(约30分钟):

学生活动:将学生分成小组,要求他们根据课文内容,创作一篇关于节日背后信念的短文。

教师指导:巡视课堂,及时解答学生在写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如词汇选择、语法运用等。

4.课堂总结(约5分钟):

梳理知识点: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的文化差异、人物心理分析等知识点。

反思评价:请学生谈谈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和感受,以及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收获。

5.作业布置(约5分钟):

阅读拓展:让学生阅读一篇关于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节日庆典的英文文章,了解不同文化的节日习俗和信仰。

实践作业: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收集家乡的传统节日庆典资料,制作成PPT进行展示,分享给全班同学。

6.拓展活动(约10分钟):

角色扮演:让学生分组扮演课文中的角色,模拟课文中的场景,加深对人物心理和行为的理解。

小组辩论:组织学生就课文中的某个观点进行辩论,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7.教学反思(约5分钟):

教师总结:对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进行反思,分析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优势和不足,为今后的教学提供参考。

学生反馈:请学生提出对本节课的建议和意见,以便教师不断改进教学方法。

六、学生学习效果

学生学习效果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阅读理解能力的提升:

通过对《Behindbeliefs》课文的学习,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复杂文本,提高阅读速度和准确性。他们在分析人物心理、情节发展和文化冲突等方面有了显著的进步。学生能够识别并理解作者使用的修辞手法,如对比、讽刺等,从而更深入地理解文本的深层含义。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