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新课标《历史与社会》七年级上册说课稿:第二单元人类共同生活的世界第1课大洲和大洋
学校
授课教师
课时
授课班级
授课地点
教具
课程基本信息
1.课程名称:人教版新课标《历史与社会》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人类共同生活的世界第1课大洲和大洋
2.教学年级和班级:七年级(1)班
3.授课时间:2022年10月15日
4.教学时数:1课时
本节课我们将学习《历史与社会》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人类共同生活的世界第1课大洲和大洋,通过本课的学习,让学生了解世界上的大洲和大洋的分布,掌握大洲和大洋的基本概念,为后续学习地理知识奠定基础。
核心素养目标
1.空间感知能力:培养学生运用地图和地理信息系统,正确识别大洲和大洋的位置和范围,提高对世界地理空间结构的感知能力。
2.地理思维:通过分析大洲和大洋的分布特点,培养学生的地理比较和归纳能力,形成对地理现象的理性认识。
3.综合素养: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联系实际生活中的地理现象,提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增强对人类共同生活世界的理解。
学习者分析
1.学生已经掌握了哪些相关知识:学生在小学阶段已经通过自然地理的学习,对大洲和大洋有了初步的认识,了解了世界地图的基本构成,能够识别一些主要的大洲和大洋。
2.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力和学习风格:七年级的学生对探索世界充满好奇,喜欢通过地图和图像来学习地理知识。他们的抽象思维能力正在发展,但仍然更倾向于直观和具体的学习方式。学生中有些可能对地理特别感兴趣,而有些则可能需要更多的引导和激励。
3.学生可能遇到的困难和挑战:学生在理解大洲和大洋的具体位置、形状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时可能会遇到困难。此外,对于一些地理位置较远、名称相似的大洲和大洋,学生可能会混淆。对于地图的阅读和解读能力较强的学生来说,这些内容的学习不会构成太大挑战,但对于空间思维能力较弱的学生,这可能是一个需要克服的障碍。
教学方法与策略
本节课将采用讲授法结合讨论法,以学生为中心,引导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大洲和大洋的分布。通过多媒体展示世界地图,直观呈现各大洲和大洋的位置,增强学生的空间感知。设计角色扮演活动,让学生模拟探险家,描述发现各大洲和大洋的过程,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兴趣。同时,利用互动游戏,如地图填图竞赛,检验学生对大洲和大洋知识的掌握,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教学媒体使用上,将采用电子白板和地理信息系统软件,辅助教学,提升教学效果。
教学过程设计
1.导入新课(5分钟)
教师通过展示一组世界各地的风景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讨论这些图片所代表的大洲和大洋。接着提问:“你们能说出这些地方分别属于哪个大洲吗?大洲和大洋是如何定义的呢?”通过这种方式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兴趣,自然导入新课。
2.讲授新知(20分钟)
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世界地图,详细讲解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名称、位置、范围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在此过程中,教师会重点介绍每个大洲和大洋的地理特征、主要国家和独特的文化背景。同时,通过提问和回答的方式,确保学生能够积极参与课堂,加深对大洲和大洋的理解。
-展示各大洲和大洋的地图,讲解其地理位置和特征。
-通过实例介绍每个大洲和大洋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特色。
-引导学生观察地图,识别各大洲和大洋的边界。
3.巩固练习(10分钟)
教师设计一些练习题,包括填空、选择和简答题,让学生在课堂上完成。这些练习题旨在检验学生对大洲和大洋知识的掌握程度,并及时发现并解决学生在理解上的问题。
-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
-教师选取部分学生答案进行讲解和点评。
4.课堂小结(5分钟)
教师对本次课程的内容进行简要回顾,强调大洲和大洋的重要性,并总结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同时,鼓励学生在课后进一步探索相关地理知识。
-回顾本节课学习的重点内容。
-强调大洲和大洋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5.作业布置(5分钟)
教师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绘制一张世界地图,并在地图上标出七大洲和四大洋的位置。此外,学生还需要选择一个大洲或大洋,查阅相关资料,撰写一篇短文介绍其自然环境和人文特色。
-布置绘制世界地图的作业。
-要求学生撰写介绍大洲或大洋的短文。
学生学习效果
学生学习效果显著,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知识掌握:学生能够准确识别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名称、位置和范围,理解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通过对每个大洲和大洋的地理特征、主要国家和文化背景的学习,学生对世界地理有了更加全面的认识。
2.空间感知能力: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的空间感知能力得到了提升。他们能够运用地图和地理信息系统,正确标出各大洲和大洋的位置,对世界地理空间结构有了更加直观的了解。
3.地理思维:学生学会了运用地理比较和归纳的方法,分析大洲和大洋的分布特点。他们能够从自然环境和人文特色等方面,对各大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