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春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三单元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第19课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说课稿新人教版
主备人
备课成员
课程基本信息
1.课程名称:2024年春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三单元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第19课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
2.教学年级和班级:七年级
3.授课时间:2024年春季学期
4.教学时数:1课时
核心素养目标
1.培养学生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引导学生认识到社会经济发展是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
2.增强学生的史料分析能力,通过解读历史资料,理解清朝前期社会经济发展的特点和影响。
3.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了解清朝前期的经济发展成就,增强对中华文明的认同感。
4.提升学生的历史思维,通过分析清朝前期经济发展的原因和影响,培养学生的历史逻辑思维能力。
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①清朝前期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特点,包括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状况。
②清朝前期经济发展的原因分析,如政策调整、社会稳定、人口增长等因素的影响。
③清朝前期经济发展对后世的影响,包括对民族关系、文化传承等方面的作用。
2.教学难点
①如何引导学生理解清朝前期社会经济发展的复杂性和多方面因素。
②如何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清朝前期经济发展的社会背景和内在规律。
③如何通过史料分析,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和批判性思维能力,使其能够独立解读历史资料。
④如何将清朝前期的经济发展与学生的现实生活相联系,提高学生的历史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学具准备
多媒体
课型
新授课
教法学法
讲授法
课时
第一课时
步骤
师生互动设计
二次备课
教学资源准备
1.教材:确保每位学生都有《历史与社会》七年级下册教材,以便学生跟随课本内容学习。
2.辅助材料:准备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图片、图表、视频等多媒体资源,如清朝前期的手工业、商业繁荣场景的图片,以及相关历史事件的视频资料。
3.实验器材:本节课不涉及实验,故无需实验器材。
4.教室布置:布置教室环境,设置分组讨论区,提供便利的书写工具和空白纸,以便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和笔记记录。
教学过程设计
1.导入新课(5分钟)
-教师通过展示清朝前期的历史地图,引导学生观察清朝的疆域范围,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清朝是如何巩固和发展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吗?”
-学生自由发言,教师总结并引出本节课的主题:“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
2.讲授新知(20分钟)
-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清朝前期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情况,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
-讲解清朝前期农业发展的特点,如耕作技术的改进、农作物种植的推广等。
-分析清朝前期手工业的发展,包括棉纺织业、制瓷业等,强调其在全国乃至世界上的地位。
-讲述清朝前期商业的繁荣,如江南市镇的发展、对外贸易的兴盛等。
-引导学生思考清朝前期经济发展的原因,如政策调整、社会稳定、人口增长等。
-通过案例教学,分析清朝前期经济发展对后世的影响,如民族关系、文化传承等。
3.巩固练习(10分钟)
-教师提出问题:“清朝前期社会经济发展有哪些特点?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话总结一下。”
-学生分组讨论,每组派代表发言,教师点评并纠正错误。
-教师出示相关图片和图表,让学生分析并回答问题,如“清朝前期的棉纺织业有哪些代表性产品?”
-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教师巡视指导。
4.课堂小结(5分钟)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清朝前期社会经济发展的特点和影响。
-学生回顾课堂所学,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
5.作业布置(5分钟)
-教师布置课后作业:“请同学们查阅资料,了解清朝前期某一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情况,下节课分享给大家。”
-学生整理笔记,准备下节课的分享内容。
-教师提醒学生注意作业的完成时间和质量,并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
学生学习效果
学生学习效果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知识掌握:
-学生能够准确描述清朝前期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特点,包括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状况。
-学生能够分析清朝前期经济发展的原因,如政策调整、社会稳定、人口增长等因素的影响。
-学生能够理解清朝前期经济发展对后世的影响,包括对民族关系、文化传承等方面的作用。
2.能力提升:
-通过史料分析,学生的历史思维和批判性思维能力得到提升,能够独立解读历史资料。
-学生在小组讨论和课堂分享中,口头表达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得到锻炼。
-学生在分析清朝前期经济发展与社会生活关系时,提高了将历史知识应用于现实生活的能力。
3.情感态度:
-学生通过学习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增强了民族自豪感和对中华文明的认同感。
-学生在了解清朝前期经济发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