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新源县八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第一单元走进社会生活第二课网络生活新空间第1框网络改变世界说课稿新人教版
授课内容
授课时数
授课班级
授课人数
授课地点
授课时间
设计思路
本课设计以“网络改变世界”为主题,通过案例分析和互动讨论,引导学生认识网络对社会发展的积极影响。课程内容紧密结合教材,以八年级学生实际生活为背景,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网络,提高网络安全意识。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和批判性思维,激发学生对网络世界的探索兴趣。
核心素养目标分析
本课旨在培养学生的信息意识、法治意识和道德修养。通过学习,学生能够认识到网络在推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提高信息获取与处理能力;理解网络行为的法律规范,增强法治观念;同时,培养学生的网络道德意识,形成正确的网络行为准则。
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重点:
1.网络对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重点理解网络如何改变世界,包括信息传播、经济活动、社会交往等方面。
2.网络行为的法律规范:强调网络空间的法律约束,使学生了解网络安全和知识产权保护的重要性。
难点:
1.网络的利弊分析:学生难以全面认识网络的双重性,需要引导学生辩证看待网络的影响。
2.网络道德的培养:如何将道德规范内化为网络行为,对学生道德修养提出了挑战。
解决办法与突破策略:
1.结合实际案例,引导学生分析网络对社会发展的积极影响,以及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
2.通过角色扮演、小组讨论等方式,让学生模拟网络环境中的法律纠纷,提高法治意识。
3.引导学生反思自身在网络中的行为,培养良好的网络道德习惯,并通过榜样示范、规则教育等方法强化道德修养。
教学资源准备
1.教材:确保每位学生都备有《道德与法治》上册教材,便于学生跟随教材内容进行学习。
2.辅助材料:准备与网络发展相关的图片、图表、网络发展历程的视频等多媒体资源,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和吸引力。
3.实验器材:无特殊实验器材需求。
4.教室布置:设置分组讨论区,方便学生分组讨论网络问题,同时准备电子屏幕,便于展示多媒体资源。
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环节(5分钟)
1.创设情境:展示一段关于网络发展的视频,引发学生对网络改变世界的思考。
2.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网络在我们生活中的重要性,以及网络对社会的积极影响。
3.学生回答:邀请学生分享自己对网络的认识和看法,教师总结并导入新课。
二、讲授新课(15分钟)
1.网络的发展历程:讲解网络从诞生到普及的过程,强调网络对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
2.网络的利与弊:分析网络的双重性,引导学生认识网络在信息传播、经济活动、社会交往等方面的积极作用,以及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
3.网络行为的法律规范:介绍网络安全和知识产权保护的相关法律知识,强调网络空间的法律约束。
三、巩固练习(10分钟)
1.小组讨论: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讨论网络在生活中的具体应用,以及如何正确使用网络。
2.课堂分享:各小组派代表分享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四、课堂提问(5分钟)
1.提问环节:教师提问关于网络发展、网络行为规范等方面的问题,检查学生对新知识的掌握情况。
2.学生回答:邀请学生回答问题,教师点评并纠正错误。
五、师生互动环节(10分钟)
1.角色扮演:学生分组扮演网络用户和网络监管者,模拟网络环境中的法律纠纷,提高法治意识。
2.案例分析:教师提供网络纠纷案例,引导学生分析案例中的法律问题和道德问题,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六、核心素养拓展(5分钟)
1.道德修养:引导学生反思自身在网络中的行为,培养良好的网络道德习惯。
2.信息意识:强调网络信息的重要性,提高学生信息获取与处理能力。
七、总结与作业布置(5分钟)
1.总结:教师对本节课内容进行总结,强调网络对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和网络行为的法律规范。
2.作业布置:布置与网络相关的课后作业,如调查网络在家庭、学校、社会中的应用情况,撰写一篇关于网络道德的文章。
教学过程用时:45分钟
教学资源拓展
1.拓展资源:
-网络历史资料:收集有关互联网发展史的资料,包括互联网的起源、重要里程碑事件以及关键技术的发展。
-网络技术科普:介绍网络通信原理、网络安全技术、云计算等基础知识,帮助学生了解网络技术的内在机制。
-网络法律法规:搜集国家关于网络安全的法律法规,如《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等,让学生了解网络行为的法律边界。
-网络伦理案例:收集网络伦理方面的典型案例,如网络谣言、网络诈骗等,分析案例中的道德困境和伦理问题。
2.拓展建议:
-阅读推荐:《网络社会的崛起》等书籍,帮助学生从宏观角度理解网络对社会的影响。
-观看纪录片:推荐《互联网的故事》等纪录片,通过视觉方式了解网络技术的进步和网络文化的形成。
-实践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