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第六章人类与海洋协调发展第三节海洋权益说课稿新人教版选修2
一、设计意图
本节课以“海洋权益”为主题,旨在帮助学生了解我国海洋权益的基本情况,提高学生的海洋意识。通过分析海洋权益的内涵、我国海洋权益的构成以及海洋权益的维护等方面,引导学生认识到海洋权益对国家发展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责任感。同时,结合实际案例,引导学生运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
二、核心素养目标分析
1.培养地理信息素养,学会从地理角度分析海洋权益问题。
2.提升区域认知,理解海洋权益对国家海洋战略的重要性。
3.强化人地协调观,认识到海洋权益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4.增强综合思维,通过案例分析,提高运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5.培养全球意识,理解国际海洋治理对我国海洋权益的影响。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明确海洋权益的定义和分类,包括领海、专属经济区、大陆架等。
-分析我国海洋权益的构成,包括领土主权、资源开发权、海洋科研权等。
-理解海洋权益与海洋环境保护、海洋资源利用的关系。
2.教学难点:
-海洋权益的法律依据和国际公约的解读,如《联合国海洋法公约》。
-海洋权益争端的历史背景和现状,例如南海问题、东海问题等。
-学生对复杂海洋权益问题的综合分析和判断能力,如如何平衡海洋权益保护与经济发展。
四、教学资源准备
1.教材:确保每位学生拥有新人教版选修2《高中地理》教材,以便跟随教学内容进行学习。
2.辅助材料:准备与海洋权益相关的地图、图片、图表等,以及相关视频资料,以增强学生的直观理解。
3.实验器材:本节课不涉及实验,无需实验器材。
4.教室布置:设置分组讨论区,以便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确保多媒体设备运行正常,方便播放相关视频和图表。
五、教学过程设计
**用时:45分钟**
**一、导入环节(5分钟**)
1.创设情境:播放一段关于海洋资源丰富、生物多样性的纪录片片段,引导学生思考海洋在人类生活中的重要性。
2.提出问题:观看结束后,提问学生“海洋对人类有哪些价值?我们如何保护海洋资源?”
3.引导学生思考:简要讨论海洋资源的利用和保护,引出海洋权益的概念。
**二、讲授新课(25分钟**)
1.**海洋权益的定义和分类(5分钟**)
-介绍海洋权益的基本概念,强调其与领土主权、资源开发权等的关系。
-通过地图展示,讲解领海、专属经济区、大陆架等海洋权益的划分。
2.**我国海洋权益的构成(10分钟**)
-分析我国海洋权益的构成,包括领土主权、资源开发权、海洋科研权等。
-结合实际案例,如钓鱼岛、南海问题,说明我国海洋权益的重要性。
3.**海洋权益的法律依据和国际公约(5分钟**)
-介绍《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等国际公约对海洋权益的规定。
-分析公约对我国海洋权益保护的影响。
4.**海洋权益的维护与挑战(5分钟**)
-讨论海洋权益保护与海洋环境保护、海洋资源利用的关系。
-分析当前我国海洋权益维护面临的挑战。
**三、巩固练习(10分钟**)
1.**小组讨论(5分钟**)
-将学生分成小组,讨论以下问题:
-如何平衡海洋权益保护与经济发展?
-我国应如何维护自己的海洋权益?
-各小组派代表分享讨论成果。
2.**案例分析(5分钟**)
-提供一个海洋权益的案例,如南海仲裁案,让学生分析案例中的关键问题和解决方案。
**四、课堂提问(5分钟**)
1.提问学生:“海洋权益保护对国家发展有何意义?”
2.提问学生:“我国在维护海洋权益方面有哪些优势和劣势?”
3.提问学生:“作为公民,我们应该如何为海洋权益保护贡献力量?”
**五、师生互动环节(5分钟**)
1.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
2.学生提出疑问,教师进行解答。
3.教师鼓励学生分享自己对海洋权益的理解和看法。
**六、教学评价**
1.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
2.小组讨论成果:评估各小组的讨论质量和分享成果。
3.课后作业:布置与海洋权益相关的作业,如撰写小论文或设计保护海洋权益的宣传海报。
**七、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创设情境、小组讨论、案例分析等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海洋权益的相关知识。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同时,通过课堂提问和教学评价,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调整教学策略,确保教学目标的达成。
六、拓展与延伸
1.提供与本节课内容相关的拓展阅读材料:
-《海洋法公约》全文,让学生深入了解国际海洋法的基本框架。
-《中国海洋发展报告》系列,了解我国海洋发展战略和海洋权益保护的最新进展。
-《海洋环境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