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历史上册第17课国际工人运动和马克思主义的诞生说课稿1新人教版
学校
授课教师
课时
授课班级
授课地点
教具
设计意图
本节课以“国际工人运动和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为主题,旨在让学生了解国际工人运动的发展历程,认识马克思主义的诞生背景及其对世界历史进程的深远影响。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把握历史发展的脉络,培养爱国主义情感,增强社会责任感。
核心素养目标
1.培养学生史料实证能力,通过分析国际工人运动的历史资料,理解马克思主义产生的时代背景。
2.增强学生的历史解释能力,使学生能够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视角分析工人运动的意义。
3.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认识马克思主义对无产阶级解放运动的重要推动作用。
学情分析
九年级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对世界充满好奇,但同时也面临着学习压力和自我认知的挑战。在知识层面,学生对国际工人运动和马克思主义的了解有限,可能对相关历史事件和理论概念缺乏系统认识。在能力方面,学生的历史思维和分析能力有待提高,需要通过具体案例和史料来培养。在素质方面,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集体主义精神需要进一步培养。
行为习惯上,部分学生可能对历史课程缺乏兴趣,学习主动性不足,需要教师激发学习热情。此外,学生在课堂参与度和合作学习方面表现不一,有的学生可能较为内向,不善于表达自己的观点。
这些学情特点对课程学习产生以下影响:首先,教学设计需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生动案例和互动环节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其次,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引导学生运用历史思维,通过分析史料来理解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和发展。最后,通过小组合作和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表达能力,同时强化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教学资源
1.软硬件资源:多媒体教学设备、计算机网络、投影仪、电子白板。
2.课程平台:学校网络教学平台、历史教育资源共享平台。
3.信息化资源:国际工人运动相关历史图片、视频资料、文献资料。
4.教学手段:历史地图、时间轴、角色扮演、小组讨论、案例分析。
教学过程
1.导入(约5分钟)
-激发兴趣:展示一幅国际工人运动的图片,提问学生:“这幅图描绘了什么样的场景?它让我们想到了什么?”
-回顾旧知:引导学生回顾之前学过的关于资本主义制度的知识,提问:“资本主义制度下,工人的生活状况是怎样的?”
2.新课呈现(约20分钟)
-讲解新知:
-国际工人运动的兴起和发展过程。
-马克思、恩格斯的生平及《共产党宣言》的发表。
-举例说明:
-以巴黎公社为例,说明国际工人运动的重要性和影响。
-通过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的观点,分析马克思主义的核心理念。
-互动探究: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国际工人运动和马克思主义的关联性。
-学生代表分享讨论成果,教师进行点评和总结。
3.巩固练习(约15分钟)
-学生活动:
-让学生根据所学知识,绘制国际工人运动的时间轴,梳理相关事件。
-学生分组,每组选取一个与马克思主义相关的重要事件,制作成PPT进行展示。
-教师指导:
-及时检查学生的时间轴和PPT制作情况,给予必要的指导和帮助。
-鼓励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积极发言,培养合作学习的能力。
4.课堂总结(约5分钟)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国际工人运动和马克思主义对世界历史的重要意义。
-鼓励学生在课后继续学习相关资料,拓宽视野。
5.作业布置(约5分钟)
-布置阅读作业,要求学生阅读《共产党宣言》的相关章节,并撰写读书笔记。
-布置写作作业,让学生以“国际工人运动与马克思主义”为主题,撰写一篇短文,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感悟。
教学资源拓展
1.拓展资源:
-国际工人运动的起源与发展:介绍国际工人运动的早期斗争,如英国宪章运动、法国里昂工人起义等,以及这些事件对国际工人运动的影响。
-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形成:探讨马克思、恩格斯如何结合当时的社会现实,形成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包括唯物史观、剩余价值理论等。
-《共产党宣言》的影响:分析《共产党宣言》对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影响,以及它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的地位。
-20世纪工人运动的重大事件:介绍20世纪以来,国际工人运动的重要事件,如俄国十月革命、二战后的工人运动高潮等。
2.拓展建议:
-阅读相关历史文献:推荐学生阅读《共产党宣言》等经典文献,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本内容。
-观看历史纪录片:推荐观看关于国际工人运动和马克思主义诞生的纪录片,如《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国际工人运动史》等。
-参加社会实践活动:鼓励学生参加有关工人运动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活动,如参观工人博物馆、参与志愿服务等。
-小组研究项目: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选择一个与工人运动或马克思主义相关的话题进行研究,如某次工人罢工的背景、影响和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