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八年级政治下册第六单元复兴中华第19课科教兴国第2框感受教育创新说课稿苏教版
学校
授课教师
课时
授课班级
授课地点
教具
课程基本信息
1.课程名称:上海市八年级政治下册第六单元复兴中华第19课科教兴国第2框感受教育创新
2.教学年级和班级:八年级(2)班
3.授课时间:2022年3月15日上午第二节课
4.教学时数:1课时
核心素养目标
1.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增强对国家科技创新成就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2.提升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激发学生对科学技术的兴趣和探索精神。
3.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认识到科技创新对国家发展的重要性,以及个人在科技创新中的角色和责任。
4.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理解教育创新对于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作用。
学习者分析
1.学生已经掌握的相关知识:八年级学生在学习本课前,已具备一定的科学知识和基本的历史文化常识,对科技发展有一定的了解,能够识别一些常见的科技成果,但可能缺乏系统化的科技发展历史和科教兴国的理解。
2.学习兴趣、能力和学习风格:八年级学生对科技和创新有着天然的好奇心和兴趣,他们具备一定的逻辑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学生的学习风格多样,有的学生喜欢通过实验和实践活动来学习,有的则偏好通过阅读和讨论来吸收知识。
3.学生可能遇到的困难和挑战:部分学生可能对科技发展的复杂性和创新过程的艰辛理解不够,导致在学习过程中感到困惑。此外,对于教育创新的概念,学生可能难以从日常生活中找到具体的例子,从而影响他们对这一概念的理解和接受。此外,学生可能因为缺乏实践经验和创新思维训练,难以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的解决中。
教学资源准备
1.教材:确保每位学生都有上海市八年级政治下册教材,以及相关的学习笔记和资料。
2.辅助材料:准备与科教兴国相关的图片、图表、视频等多媒体资源,如科技发展的历史片段、科学家访谈等,以增强学生的视觉体验。
3.实验器材:根据需要,准备一些简单的科技实验器材,如小型电路板、电子元件等,以供学生进行小组实验操作。
4.教室布置:设置分组讨论区,方便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在实验操作台布置实验器材,确保学生安全操作。
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环节(5分钟)
1.创设情境:播放一段关于我国科技创新成就的视频,如神舟飞船发射、嫦娥探月等,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学习兴趣。
2.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这些科技成果背后,离不开什么?”
3.学生回答:学生可能会提到科学家、技术工人、教育等。
4.总结:引出本节课的主题——科教兴国。
(二)讲授新课(20分钟)
1.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教育创新的意义,认识到教育创新对于国家发展的重要性。
2.教学重点:教育创新的概念、教育创新的意义。
3.教学内容:
(1)教育创新的概念(5分钟)
-讲解教育创新的概念,结合实际案例,如我国教育改革中的素质教育、课程改革等。
(2)教育创新的意义(10分钟)
-强调教育创新对于国家发展的重要性,如提高国民素质、培养创新型人才等。
-讨论教育创新对个人成长的意义,如激发潜能、提高竞争力等。
4.学生互动:在讲解过程中,适时提问,引导学生思考,如“你认为教育创新有哪些具体表现?”等。
(三)巩固练习(10分钟)
1.练习内容:设计一些与教育创新相关的选择题、判断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2.学生练习:学生独立完成练习,教师巡视指导。
3.课堂讨论:针对练习中的难点,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共同解决问题。
(四)课堂提问(5分钟)
1.提问内容:针对本节课的重点内容,提出问题,如“教育创新对国家发展有哪些具体作用?”等。
2.学生回答:学生回答问题,教师给予点评和总结。
(五)师生互动环节(5分钟)
1.教师提问:教师提出与教育创新相关的问题,如“你认为我国教育创新面临哪些挑战?”等。
2.学生回答:学生回答问题,教师给予点评和总结。
3.小组讨论:教师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讨论一个问题,如“如何在学校开展教育创新活动?”等。
4.小组汇报:每组派代表进行汇报,教师点评和总结。
(六)总结与拓展(5分钟)
1.总结: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教育创新的重要性。
2.拓展: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中,如如何培养自己的创新思维等。
3.布置作业:布置与教育创新相关的课后作业,如调查家乡的教育创新情况等。
教学时长:45分钟
学生学习效果
学生学习效果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知识掌握:
-学生能够准确理解教育创新的概念,包括其内涵和外延。
-学生掌握了教育创新的意义,认识到其对国家发展和个人成长的重要性。
-学生了解了我国教育创新的现状和面临的挑战,以及教育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