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13.第八单元 课时1 酸及其性质.docx
文件大小:174.05 KB
总页数:5 页
更新时间:2025-03-21
总字数:约2.58千字
文档摘要

课时1酸及其性质

基础巩固

1.稀盐酸、稀硫酸的pH均小于7,原因是其溶液中均含有()

A.H2OB.H+C.OH-D.H

2.(2024重庆B)盐酸、硫酸是常见的酸。下列关于它们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两者的水溶液都能导电

B.两者的水溶液都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

C.将水沿烧杯内壁缓慢注入浓硫酸中进行稀释

D.打开浓盐酸瓶盖观察到的白雾是盐酸小液滴

3.(2024临夏改编)利用物质的性质差异可以实现物质的鉴别和除杂。下列实验方案不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选项

实验目的

实验方案

A

鉴别稀盐酸和NaCl溶液

分别滴加紫色石蕊试液,观察现象

B

鉴别白醋和70%的酒

观察颜色

C

除去硫酸铁溶液中少量的硫酸

加入过量的氧化铁粉末,过滤

D

除去O2中混有的水蒸气

将气体通入盛有浓硫酸的洗气瓶

4.[新考法][跨物理学科]小明完成了如图兴趣实验:在一烧杯内放置一枚新鲜鸡蛋,往烧杯中倒入稀盐酸,可以看到蛋壳表面附着一层气泡,鸡蛋出现了反复“下沉—上浮”的现象。关于该实验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产生的气泡是CO2

B.实验过程中溶液的pH逐渐增大

C.鸡蛋“上浮”,是由于鸡蛋表面产生的气泡使鸡蛋受到的浮力大于重力

D.最终溶液的质量不变

5.[新考法][撰写实验报告]同学们在实验室中进行了“酸的化学性质”实验,请你与他们一同完成实验报告的填写。

【实验目的】①加深对酸的主要性质的认识。②通过实验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实验用品】试管、玻璃片、玻璃棒、镊子、胶头滴管。稀盐酸、氢氧化钙溶液、石蕊试液、酚酞试液、铁钉、pH试纸。

【实验步骤】(1)测定稀盐酸的pH。

用________蘸取待测液滴到pH试纸上,将显色与标准比色卡对比读数,测定结果pH____(填“”“”或“=”)7。

(2)按如图所示完成实验。

,A),B),C),D)

①A、B中无明显现象的是________(填“A”或“B”)。

②C试管中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____。

③D试管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问题与交流】由D试管中的实验原理可以解释的日常生活中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

6.[万唯原创]化学中处处表现出颜色变化之美,如图表示酸与不同物质发生化学反应时的颜色变化。

(1)若酸为稀硫酸,与b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酸与e反应常用来在实验室制取CO2,最应选择的酸为________(填名称)。

(3)图中涉及的反应一定属于置换反应的有________个。

7.(2024河北)为测定某稀硫酸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向盛有100g该稀硫酸的烧杯中,分三次加入一定质量的锌粉,生成气体的质量与加入锌粉质量的关系如图所示。请计算:

(1)m的值为________。

(2)该稀硫酸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能力提升

8.(2023广西改编)化学兴趣小组进行稀硫酸化学性质的探究。回答下列问题:

(1)将稀硫酸分别加入如图试管中,无明显现象的是________(填字母),要证明该试管中已发生了化学反应,以下方案可行的是________(填序号)。

①滴入酚酞试液无明显现象

②测得试管中溶液的pH小于7

③滴入BaCl2溶液有白色沉淀出现

④滴入CuCl2溶液无蓝色沉淀出现

(2)上述实验结束后,小组同学将试管D中物质与试管E中的溶液全部倒入洁净的废液缸中,观察到有气泡和白色沉淀产生。

①混合前试管E中溶质的成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填化学式)。

②上述过程中,产生气泡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2024深圳改编)小丽同学想制作防龋齿牙膏,探究乳酸的化学性质。

(1)[新考法][跨生物学科]小丽发现龋齿会影响葡萄糖在嘴中转化为乳酸,如下图,在第________分钟时,葡萄糖全转化为乳酸,龋齿越严重pH越________。

(2)小丽取适量乳酸于两支试管中,分别向试管中加入适量的NaHCO3溶液、锌粉,观察到的现象均为________。

(3)乳酸与金属氧化物也会反应,请写出一种金属氧化物:________(填化学式)。

(4)乳酸是否与NaOH溶液反应,请写出具体操作,并使实验现象明显。

具体操作:____________________;

现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B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