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第2单元《鲁迅6.记念刘和珍君》导学案(含答案).docx
文件大小:82.62 KB
总页数:9 页
更新时间:2025-03-21
总字数:约1.09万字
文档摘要

第6课记念刘和珍君

不屈的英魂

请看下面这副挽联:死了倒也罢了,若不想到二位有老母倚闾,亲朋盼信;活着又怎么着,无非多经几番的枪声震耳,弹雨淋头。这副对联追悼的是谁呢?这是在1926年的一场追悼会上,鲁迅为两位不幸罹难的女英烈刘和珍、杨德群写的挽联。她们为何英年早逝?让我们走进《记念刘和珍君》,随着鲁迅先生重温“三一八”惨案的历史,一起纪念烈士;让我们共同来感受在风雨如磐、暗夜沉沉的日子里,鲁迅那时刻关注着我们民族的生存状态和精神世界的睿智的目光和深沉的情怀……

你是一个民族血战前行的历史中普通的一员,你用自己的生命,像木材凝结成煤块一样,留给后人一种精神,让我们坚信:勇毅精神不灭,正义和真理永存!

文化传承与理解——知识积累,素养提升

文学常识

鲁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原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字豫山,后改豫才,“鲁迅”是他1918年发表《狂人日记》时所用的笔名,也是他影响最为广泛的笔名,浙江绍兴人。著名文学家、思想家,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参与者,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

鲁迅一生在文学创作、文学批评、思想研究、文学史研究、翻译、美术理论引进、基础科学介绍和古籍校勘与研究等多个领域具有重大贡献。他对于五四运动以后的中国社会思想文化发展具有重大影响,蜚声世界文坛,尤其在韩国、日本思想文化领域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和影响,被誉为“二十世纪东亚文化地图上占最大领土的作家”。

小说集《呐喊》《彷徨》,论文集《坟》,散文诗集《野草》,散文集《朝花夕拾》,杂文集《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编》等专集。其中,1921年12月发表的中篇小说《阿Q正传》,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不朽杰作。

毛泽东曾评价:“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自嘲

鲁迅

运交华盖欲何求,

未敢翻身已碰头。

破帽遮颜过闹市,

漏船载酒泛中流。

横眉冷对千夫指,

俯首甘为孺子牛。

躲进小楼成一统,

管他冬夏与春秋。

写作背景

课文中写到的“三一八”惨案是继“五卅惨案”后,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对中国人民的又一次大屠杀。3月18日,北京人民在天安门前集会抗议帝国主义国家悍然侵犯中国主权的强盗行径,会后到执政府前请愿。段祺瑞竟命令卫兵向请愿群众开枪,制造了屠杀爱国人民的“三一八”惨案。刘和珍等都在遇害者之列。

3月25日,女师大师生和北京各界人民隆重追悼刘和珍、杨德群烈士,鲁迅亲自参加了追悼活动。4月1日,他饱蘸着血泪,写下了《记念刘和珍君》这篇感人至深的不朽文章。

人类血战前行的历史,正如煤的形成,当时用大量的木材,结果却只是一小块,但请愿是不在其中的,更何况是徒手。——鲁迅

相关知识

陶潜和《挽歌诗》

陶潜,字渊明,我国晋代著名诗人。文中引用的是《挽歌诗三首》中的第三首的最后四句。所谓《挽歌诗》第三首的全文是:

荒草何茫茫,白杨亦萧萧。严霜九月中,送我出远郊。四面无人居,高坟正嶣峣。马为仰天鸣,风为自萧条。幽室一已闭,千年不复朝。千年不复朝,贤达无奈何!向来相送人,各自还其家。亲戚或馀悲,

他人亦已歌。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

这是陶潜自挽之词,最后四句设想自己死了之后,“亲戚在送葬之后也许还能留下一点哀伤,至于别人则已唱过了挽歌,就算尽到了朋友的情谊了。人死了还有什么可说的呢?把自己的躯体葬在山里,和山在一起就行了。”鲁迅引用陶诗后说:“倘能如此,这也就够了。”这说明他主要借用“托体同山阿”一句,表示自己希望烈士的精神像高山一样永垂不朽,“永存微笑的和蔼的旧影”,以激励后死者向反动派作斗争。

语言建构与运用——新知预习,语言构建

作业时间:20分钟

1.识记字音

(1)单音字

菲薄洗涤

桀骜殒身不恤

赁屋黯然

噩耗不惮

喋血尸骸

屠戮浸渍

攒射寥落

(2)多音字

长歌当哭门当户对

菲薄芳菲

积攒攒动

创造创伤

菲薄薄田

立仆仆人

2.识记字形(选字组词)

(潦缭)草(牒喋)血

尸(骸赅)(喑黯)然

(陨殒)石杀(戮戳)

烟(霭蔼)一(筹畴)莫展

桀(骜傲)不驯

3.词义辨析

(1)竟然·居然

辨析:“竟然”和“居然”都是副词,都表示由于事情的结果因与原来的预期相反而感到意外的语气。“竟然”侧重表示“不该这样而这样”,语气较重。“居然”可以表示“不应该或不可能发生的事成为事实”,也可以表示“不容易这样而竟能这样”,用于前一种情况时语气比“竟然”轻,用于后一种情况时语气比“竟然”重。“居然”兼用于书面语和口语。

例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