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宋苏轼
立志刻苦钻深学活
PAGE
PAGE25
高二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导学案
古诗词诵读
燕歌行并序
高适
开元十五年(727),高适曾北上蓟门。开元二十年,信安王李祎征讨奚、契丹,他又北去幽燕,希望到信安王幕府效力,未能如愿:“岂无安边书,诸将已承恩。惆怅孙吴事,归来独闭门。”(《蓟中作》)可见他对东北边塞军事,下过一番功夫研究。开元二十一年后,幽州节度使张守珪经略边事,初有战功。但开元二十四年,张让平卢讨击使安禄山讨奚、契丹,“禄山恃勇轻进,为虏所败”(《资治通鉴》卷二百一十五)。开元二十六年,幽州将领赵堪、白真陀罗假借张守珪之命,逼迫平卢军使乌知义出兵攻奚、契丹,先胜后败。“守珪隐其状,而妄奏克获之功”(《旧唐书·张守珪传》)。高适对开元二十四年以后的两次战败,感慨很深,因写此篇。
1.初读诗歌,整体感知。
这首诗通过记叙一场战役的全过程,描写士兵们复杂变化的内心活动,从而热情地颂扬了士兵们的英勇爱国精神,同时严厉地抨击了将领们享乐腐败和视士兵生命为儿戏的轻敌冒进的现实。
2.品读诗歌,深入探究。
(1)“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一句用了什么手法?揭示了什么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一句中景色描写的作用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诗的最后四句暗含哪两层对比?这四句的作用如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李凭箜篌引
李贺
这首诗大约作于元和六年(811)至八年(813)间,当时,李贺在京城长安任奉礼郎。李凭是梨园弟子,也是著名的宫廷乐师,因善弹箜篌,名噪一时。“天子一日一回见。王侯将相立马迎”,身价之高,甚至远远超过盛唐时期的著名乐工李龟年。他的精湛技艺,受到诗人们的热情赞赏。唐代有很多诗人都描写过李凭的演奏。
1.标出节拍,诵读诗歌。
吴丝/蜀桐/张/高秋,空山/凝云/颓/不流。
江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
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
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
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
梦入/神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
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
2.初读诗歌,整体感知。
这首诗运用一连串出人意表的比喻,传神地再现了乐工李凭创造的诗意浓郁的音乐境界,生动地记录下李凭弹奏箜篌的高超技艺,也表现了作者对乐曲的深刻理解,具备丰富的艺术想象力。
3.品读诗歌,深入探究。
(1)“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两句诗从什么角度写“箜篌”的声音?
分别表现出“箜篌”声音的什么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中,哪一个字用得最为传神?
请结合诗句进行赏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锦瑟
李商隐
《锦瑟》大约作于唐宣宗大中十二年(858),诗人罢官回郑州闲居之后。因为诗人一生在“牛李党争”的夹缝中讨生活,落魄潦倒,故晚年回顾一生的坎坷遭遇,辛酸悲痛,不可胜言,所以这首诗的感情特别哀伤悲愤。
学界对《锦瑟》主题的理解历来不一,大多数人认为,此诗可能是为自伤身世而作,是诗人晚年回首往事,对一生遭际坎坷而发的感慨。看全诗的感情基调,既有生离死别之恨,亦有理想破灭之痛,虽然诗题为“锦瑟”,但这首诗与瑟事无关,实是一篇借瑟以隐题的“无题”之作。借琴瑟倾诉隐衷,表达复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