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登岳阳楼》课件19张.pptx
文件大小:29.6 MB
总页数:19 页
更新时间:2025-03-21
总字数:约1.68千字
文档摘要

人物导入

知人论世——作者简介

公元712—公元770

汉族,河南巩县(今巩义市)人

杜拾遗、杜工部——唐肃宗时,官左拾遗。后入蜀,友人严武推荐他做剑南节度府参谋,加检校工部员外郎,故后世又称他杜拾遗、杜工部。

“诗圣”“诗史”——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一生写诗1500多首,诗艺精湛,被后世尊称为“诗圣”,大部分作品真实反映了唐朝由盛而衰的历史和老百姓的疾苦,因而他的诗歌被称为“诗史”。

知人论世——写作背景

读诗歌——悟情感

登岳阳楼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请同学们自由诵读诗歌,读准字音,读出节奏,初步感受一下这首诗的感情基调是怎样的?

吴楚东南坼(chè):意思是吴楚两地以此划分疆域:东为吴,南为楚。坼:分裂,这里引申为划分。

乾坤日夜浮:日月星辰昼夜都飘浮在洞庭湖上。乾坤,指日月(本为易经卦名)。

无一字:音讯全无。字,这里指书信。

戎马:指战争。

关山北:北方边境。

凭轩:靠着窗户。

涕泗(tìsì)流:眼泪禁不住地流淌。

——悲戚之感

任务活动

任务说明:梳理诗句、鉴赏手法、分析情感

置身诗境

首联你感受到作者登楼的感情怎样呢?这种情感是怎么表现的呢?

颔联写出了洞庭怎样的自然景象?请你置身诗境,说说自己脑海中的画面。

置身诗境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颔联描画了洞庭湖水势浩瀚无边无际的巨大形象:

吴楚被洞庭分成东南两片,而天地日月就在这片水面上沉浮。

(洞庭水)坼吴楚,浮乾坤日夜。

置身诗境

颈联诗的意境由宽阔突然转入狭窄,试分析作者抒发了怎样的情感?

颈联写诗人漂泊天涯,被社会遗忘的孤独感。

尾联写出什么社会现实?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置身诗境

身在洞庭,心在长安,孤舟虽小却装着整个天下,衰老多病的躯体,仍然跳动着一颗忧国忧民的心。

任务活动

任务说明:夯实基础——掌握炼字

炼字题型

解题思路:

第1步: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

第2步: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

第3步:有表现手法时点出。

第4步:分析该字的表达效果:或描绘了某景象(姿态、神态、氛围、意境);或增强了感染力;或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释字意+描画面+明手法+析效果)

问法:

简析诗中“带”字的妙处。

诗的第二联中“一挥手”和“万壑松”分别表现了什么?

本诗是怎样以“夜归”统摄全篇的?结合全诗简要赏析。

对词中“红杏枝头春意闹”的“闹”字,你认为写得好不好?为什么?

这两句中表现力最强的词语分别是哪个?写出洞庭湖怎样的景色特点?

一“坼”一“浮”,两个动词将洞庭湖的气象描绘得壮阔而又生动,气势磅礴,宏伟奇丽。

结构梳理

尾联:念家国—戎马关山(宽阔)—忧国忧民

首联:叙登临—昔—今(时间)—人世沧桑——事

颔联:眼前景—浩瀚壮阔(空)—博大胸襟——景

颈联:想自身—老病孤舟(狭窄)—无限辛酸

(忧国忧民)

文本探究——作者情怀

任务活动

任务说明:提升能力——对比阅读

对比阅读

登岳阳楼

【唐】杜甫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望洞庭

【唐】刘禹锡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上述两诗描写的都是洞庭湖的景象,同中有异,请简要分析。

对比阅读

对比阅读

答:同:都描写了洞庭湖的辽阔景象,景色宏伟壮丽。(仅答“辽阔”或“宏伟”也可)

异:

①从景物特点上看,杜诗中的洞庭湖气势磅礴,意境阔大;而刘诗中的湖面平和静美,清澈明净。

②从语言上看,杜诗显得雄浑豪放,而刘诗则显得清新优美。

③从手法上看,杜诗虚实(实景与想象)结合,而刘诗设喻巧妙。或:杜诗支用了对偶、夸张的修辞手法,突出了洞庭湖的壮阔,而刘诗则通过比喻来表现洞庭湖的秀美。(可从以上任一角度作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