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课国家出路的探索与列强侵略的加剧说课稿--2024-2025学年高一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授课内容
授课时数
授课班级
授课人数
授课地点
授课时间
设计思路
本节课围绕“国家出路的探索与列强侵略的加剧”这一主题,紧密结合高一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内容,通过分析中国近代史上的重大事件,引导学生认识国家出路的艰辛探索,了解列强侵略对中国社会的影响。设计思路注重历史与现实相结合,通过案例分析和讨论,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爱国主义情感。
核心素养目标
本课旨在培养学生以下核心素养:1)历史解释能力,通过分析近代中国的历史事件,帮助学生理解历史发展的脉络;2)史料实证能力,引导学生运用历史资料,培养批判性思维;3)家国情怀,激发学生对国家历史命运的深刻关注,增强民族自豪感和历史责任感。
学习者分析
1.学生已经掌握了哪些相关知识:
学生在进入高一之前,已经初步了解了近代中国历史的背景和基本事件,如鸦片战争、太平天国运动等。然而,对于国家出路探索的具体过程和列强侵略加剧的细节,学生的认识可能较为模糊,缺乏系统性的理解。
2.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力和学习风格:
高一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对国家历史充满好奇,但可能对抽象的历史概念和事件缺乏深入的兴趣。学生的学习能力逐渐增强,能够进行一定的逻辑推理和分析,但历史思维能力和批判性思维尚需培养。学习风格上,部分学生可能更倾向于通过视觉和听觉获取信息,而另一部分学生则可能更擅长通过阅读和写作来学习。
3.学生可能遇到的困难和挑战:
学生在学习本课时可能遇到的困难包括:对复杂历史事件的背景理解不够深入,难以把握历史发展的内在逻辑;在分析史料时,可能缺乏有效的方法和批判性思维;此外,由于对历史人物和事件的情感投入不足,可能导致对家国情怀的培养效果有限。针对这些挑战,教师需要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互动环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他们的历史思维能力和情感体验。
教学资源
-软硬件资源:多媒体教学设备(投影仪、电脑)、白板、实物教具(如地图、图片)。
-课程平台:学校内部网络教学平台、在线历史资料库。
-信息化资源:历史图片库、视频资料、历史文献摘录。
-教学手段:课堂讨论、小组合作学习、角色扮演、历史情境模拟。
教学过程设计
1.导入新课(5分钟)
教师通过展示近代中国地图和列强侵略的相关图片,引导学生思考:“同学们,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这一课,将带我们回到一个动荡的年代,一个充满挑战与机遇的时代。请大家思考,这个时代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教师简要介绍本节课的主题:“第16课国家出路的探索与列强侵略的加剧”,并提示学生注意课程重点。
2.讲授新知(20分钟)
(1)国家出路的探索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鸦片战争后中国面临的外部压力,进而介绍洋务运动和戊戌变法,分析其背景、内容、影响和局限性。
学生分组讨论:洋务运动和戊戌变法对中国近代化的影响有哪些?它们为什么未能成功?
(2)列强侵略的加剧
教师通过展示列强侵略的图片和文献资料,讲解甲午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等事件,分析列强侵略的背景、过程和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学生分组讨论:列强侵略对中国造成了哪些危害?中国应该如何应对?
(3)近代中国的社会变革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在列强侵略和民族危机的背景下,中国近代化探索经历了哪些重要阶段?
学生总结: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等。
3.巩固练习(10分钟)
教师设计以下练习题,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1.比较洋务运动和戊戌变法的异同点。
2.分析甲午战争对中国近代化的影响。
3.评价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学生独立完成练习,教师巡视指导,并对学生的答案进行点评。
4.课堂小结(5分钟)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今天我们学习了国家出路的探索与列强侵略的加剧。同学们了解到,近代中国面临着内忧外患,但在民族危机面前,中国人民勇敢地探索救国之路。这些探索虽然历经曲折,但为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奠定了基础。”
教师强调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鼓励学生在课后继续深入学习和思考。
5.作业布置(5分钟)
教师布置以下作业:
1.查阅资料,了解辛亥革命的历史背景和影响。
2.结合所学,撰写一篇关于近代中国历史人物(如孙中山、康有为等)的短文。
3.思考:近代中国近代化探索的经验教训对我们今天有什么启示?
学生学习效果
学生学习效果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知识掌握:
学生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能够掌握以下知识点:
-近代中国面临列强侵略的背景和原因。
-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等历史事件的发生、发展及其影响。
-列强侵略对中国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破坏和影响。
-近代中国探索救国救民道路的艰辛历程和经验教训。
2.能力提升:
(1)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