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秋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三章第四节世界的气候说课稿(新版)新人教版
主备人
备课成员
教学内容分析
1.本节课的主要教学内容为《2024秋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三章第四节“世界的气候”。
2.教学内容与学生已有知识的联系:本节课围绕气候类型、气候分布及其影响展开,与学生已学习的自然地理环境相关知识相联系,有助于学生加深对气候的认识和理解。
核心素养目标
1.培养学生运用地理信息工具分析气候特征的能力。
2.提升学生理解和描述不同气候类型及其分布的地理思维。
3.增强学生对气候变化与环境影响的关注和思考。
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①理解和掌握世界主要气候类型的分布规律及其特征;
②能运用地图识别不同气候类型的分布区域;
③分析气候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如农业、城市建设等。
2.教学难点,
①理解不同气候类型形成的地理原因,包括纬度、海陆分布、地形等因素;
②将复杂的多因素综合作用在气候形成中的作用具体化,形成系统的认识;
③学生在分析气候对人类活动影响时,能够结合实际案例,进行合理推断和解释。
学具准备
多媒体
课型
新授课
教法学法
讲授法
课时
第一课时
步骤
师生互动设计
二次备课
教学资源
-地理教学挂图:世界气候分布图
-多媒体课件:包含气候类型介绍、案例分析、互动问答等
-地球仪:用于直观展示地球气候带的分布
-实物教具:如不同气候区的代表性植物、动物模型
-互联网资源:在线气候数据查询工具、气候相关视频资料
-教学平台:学校内部地理教学平台,用于发布学习资料和作业
-互动软件:地理信息系统(GIS)软件,用于模拟和分析气候数据
教学实施过程
1.课前自主探索
教师活动:
发布预习任务:通过在线平台或班级微信群,发布预习资料(如PPT、视频、文档等),明确预习目标和要求。例如,要求学生预习世界主要气候类型的名称和分布。
设计预习问题:围绕“世界的气候”课题,设计一系列具有启发性和探究性的问题,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如:“为什么赤道附近多为热带雨林气候?”
监控预习进度:利用平台功能或学生反馈,监控学生的预习进度,确保预习效果。例如,通过平台查看学生提交的预习笔记或思维导图。
学生活动:
自主阅读预习资料:按照预习要求,自主阅读预习资料,理解世界主要气候类型的名称和分布。
思考预习问题:针对预习问题,进行独立思考,记录自己的理解和疑问。例如,学生可能会记录下对热带雨林气候分布原因的初步想法。
提交预习成果:将预习成果(如笔记、思维导图、问题等)提交至平台或老师处。教师可以通过这些成果了解学生的预习情况。
2.课中强化技能
教师活动: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世界气候分布图,引出“世界的气候”课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讲解知识点:详细讲解世界主要气候类型的特征和分布规律,结合实例帮助学生理解。例如,讲解地中海气候的冬季温和多雨,夏季炎热干燥的特点。
组织课堂活动:设计小组讨论,让学生根据气候分布图分析不同气候类型对农业的影响。
解答疑问:针对学生在学习中产生的疑问,如“为什么有些地区会有沙漠气候?”进行及时解答和指导。
学生活动:
听讲并思考:认真听讲,积极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
参与课堂活动:积极参与小组讨论,根据气候分布图分析不同气候类型对农业的影响。
提问与讨论:针对不懂的问题或新的想法,如“沙漠气候如何影响当地居民的生活方式?”勇敢提问并参与讨论。
3.课后拓展应用
教师活动:
布置作业:布置关于气候类型对人类活动影响的案例分析作业,如分析某地区气候对当地旅游业的影响。
提供拓展资源:提供与气候相关的书籍、网站、视频等资源,如介绍气候变化的纪录片。
反馈作业情况:及时批改作业,给予学生反馈和指导,如指出分析中的不足并提出改进建议。
学生活动:
完成作业:认真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巩固学习效果。
拓展学习:利用老师提供的拓展资源,进一步了解气候变化的背景和影响。
反思总结:对自己的学习过程和成果进行反思和总结,如思考如何更好地结合气候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知识点梳理
1.气候概述
-气候的定义:气候是指一个地区多年大气状况的综合表现。
-气候特征:包括气温、降水、风向、湿度等要素。
-气候类型:根据气温和降水的组合,将气候分为热带、温带、寒带和地中海等类型。
2.世界气候分布规律
-纬度因素:纬度越高,气温越低;纬度越低,气温越高。
-海陆因素:陆地气候与海洋气候存在差异,陆地气温变化较大,海洋气温变化较小。
-地形因素:山地气候与平原气候存在差异,山地气温随海拔升高而降低。
3.主要气候类型及其特征
-热带雨林气候:全年高温多雨,分布在赤道附近。
-热带草原气候:全年高温,干湿季明显,分布在热带雨林气候的南北两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