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第一节《多变的天气》说课稿-2023-2024学年鲁教版五四制六年级地理上册
课题:
科目:
班级:
课时:计划3课时
教师:
单位:
一、教材分析
“第三章第一节《多变的天气》说课稿-2023-2024学年鲁教版五四制六年级地理上册”本节课主要讲述了天气的多样性和变化规律。教材通过丰富的实例,引导学生认识不同地区的天气特点,了解天气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地理思维能力。教学内容与生活实际紧密结合,帮助学生理解天气变化对生产、生活和出行等方面的具体影响,为后续学习气候打下基础。
二、核心素养目标分析
本节课核心素养目标主要包括地理实践力和综合思维能力的培养。通过观察不同地区的天气现象,学生将提高对自然环境的感知能力,培养地理实践力。同时,通过分析天气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学生将增强综合思维能力,学会从多角度分析问题,形成科学的地理观念。此外,还将提升学生的家国情怀,使其关注自然环境与人类生活的关系,为构建可持续发展社会贡献力量。
三、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重点:理解天气的多样性和变化规律,掌握天气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难点:分析天气变化对具体地区人类活动的影响,以及如何利用天气信息进行决策。
解决办法:
1.利用多媒体教学,展示不同地区的天气现象,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2.结合案例分析,让学生分组讨论天气变化对当地生产、生活和出行等方面的影响,提高学生的实践分析能力。
3.设计互动环节,邀请学生分享自己经历的极端天气事件,以及如何应对这些天气,从而加深对天气影响的理解。
4.引导学生关注天气预报,学会从专业角度解读天气信息,培养其利用天气信息进行决策的能力。
5.通过课后作业和实践活动,巩固所学知识,使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能够灵活运用天气知识。
四、教学资源
1.软硬件资源:计算机、投影仪、音响设备、白板
2.课程平台:校园网络教学平台
3.信息化资源:天气教学视频、天气数据图表、天气应用软件
4.教学手段:PPT课件、互动讨论、小组合作、案例分析
五、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环节(用时5分钟)
1.创设情境:播放一段我国不同地区的天气变化视频,如沙尘暴、台风、雨雪等,让学生直观感受天气的多样性。
2.提出问题:请大家思考,为什么不同地区的天气会有这么大的差异?天气对我们的生活有哪些影响?
二、讲授新课(用时20分钟)
1.天气的概念及多样性(用时5分钟)
-讲解天气的定义和特点,引导学生理解天气的多样性和变化规律。
-展示不同地区的天气现象图片,让学生直观感受天气的多样性。
2.天气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用时10分钟)
-分析天气变化对农业、交通、建筑等方面的影响,引导学生关注天气与人类生活的紧密关系。
-举例讲解极端天气事件对人类生活的影响,如台风、洪涝等。
3.天气信息的应用(用时5分钟)
-讲解天气预报的编制过程,引导学生学会从专业角度解读天气信息。
-介绍如何利用天气预报进行决策,如出行、穿衣、农业生产等。
三、巩固练习(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让学生分成小组,讨论以下问题:
-你所在地区的天气特点是什么?
-天气变化对你的生活有哪些影响?
-你是如何利用天气预报进行决策的?
2.分享讨论成果:每组选代表进行分享,其他同学补充发言。
四、师生互动环节(用时5分钟)
1.提问环节:教师针对本节课内容进行提问,检查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2.解答环节:学生针对提问进行回答,教师给予点评和指导。
3.互动讨论:教师引导学生围绕天气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进行互动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和经验。
五、总结环节(用时5分钟)
1.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天气的多样性和变化规律,以及天气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2.布置作业:让学生结合本节课内容,撰写一篇关于天气对人类活动影响的短文。
六、课堂延伸(用时10分钟)
1.组织学生进行课后实践活动,如观察天气变化、记录天气预报等,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2.鼓励学生关注环境保护,了解气候变化对人类生活的影响,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六、教学资源拓展
1.拓展资源
(1)书籍资源:《天气与气候》、《自然之谜——天气现象解析》、《天气学导论》等,这些书籍可以帮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天气和气候的相关知识。
(2)影视资源:《天气之子》、《气象万千》等纪录片,通过生动的影像资料,让学生直观感受天气变化和气象科学的魅力。
(3)网络资源:中国气象局官方网站、气象知识科普网等,提供权威的天气信息和专业解读。
(4)实践活动:组织学生参观气象站、参加气象观测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气象观测过程,了解气象工作的实际操作。
2.拓展建议
(1)鼓励学生在课后阅读相关书籍,拓宽知识面,加深对天气现象的理解。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