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历史下册第7课“文化大革命”十年内乱说课稿北师大版
授课内容
授课时数
授课班级
授课人数
授课地点
授课时间
课程基本信息
1.课程名称:八年级历史下册第7课“文化大革命”十年内乱
2.教学年级和班级:八年级(1)班
3.授课时间:2022年9月20日星期二第2节课
4.教学时数:1课时
核心素养目标分析
1.历史意识:理解文化大革命的历史背景、过程和影响,形成正确的历史观。
2.思辨能力:分析文化大革命中的矛盾和冲突,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3.人文素养:感悟文化大革命对国家、社会和个人的深远影响,增强人文关怀。
4.社会责任感:认识到历史事件对社会发展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重点一:文化大革命的历史背景。强调1966年至1976年这一时间段,中国政治、经济、文化领域的巨大变革,以及这一时期的主要政治运动。
-重点二:文化大革命的主要过程。详细讲解文化大革命从发动到高潮,再到结束的全过程,包括其政治运动的特点、主要事件和影响。
-重点三:文化大革命的影响。探讨文化大革命对国家、社会、经济和人民生活的影响,特别是对文化、教育、科技等领域的影响。
2.教学难点:
-难点一:文化大革命的原因分析。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文化大革命爆发的原因,包括历史背景、社会矛盾、领导层的决策失误等多方面因素。
-难点二:文化大革命中的矛盾冲突。帮助学生理解文化大革命期间不同政治派别、社会群体之间的矛盾和冲突,以及这些矛盾如何影响国家的发展。
-难点三:文化大革命的历史评价。引导学生对文化大革命进行客观评价,理解其积极和消极双重影响,培养学生的历史评价能力。
教学方法与策略
1.采用讲授法结合讨论法,通过教师的讲解和学生的小组讨论,引导学生逐步理解文化大革命的历史背景、过程和影响。
2.设计角色扮演活动,让学生扮演不同历史人物,模拟文化大革命中的关键事件,增强学生对历史情境的感知。
3.利用多媒体资源,如图片、视频等,直观展示文化大革命时期的社会状况,帮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历史。
4.结合项目导向学习,让学生分组研究文化大革命中的一个特定方面,如某次运动的影响,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环节(5分钟)
-教师展示文化大革命时期的图片和视频片段,引发学生对这一历史时期的兴趣。
-提出问题:“同学们,你们对文化大革命有哪些了解?它是如何开始的?又有哪些重要事件?”
-学生自由发言,教师简要总结,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二、讲授新课(25分钟)
1.文化大革命的历史背景(5分钟)
-讲解文化大革命爆发的原因,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因素。
-强调文化大革命的历史背景,如“大跃进”后的经济困难、中苏关系的恶化等。
2.文化大革命的主要过程(10分钟)
-讲解文化大革命从发动到高潮,再到结束的全过程。
-介绍文化大革命中的主要政治运动,如“批判资产阶级反动路线”、“批林批孔”等。
3.文化大革命的影响(10分钟)
-讲解文化大革命对国家、社会、经济和人民生活的影响。
-分析文化大革命对文化、教育、科技等领域的影响。
三、巩固练习(10分钟)
-教师提出与课程内容相关的问题,如:“文化大革命对中国社会造成了哪些影响?”
-学生分组讨论,每组选派代表回答问题。
-教师点评并总结,强调重点知识。
四、课堂提问(5分钟)
-教师针对课程内容提出问题,如:“文化大革命中的‘红卫兵’运动有哪些特点?”
-学生回答问题,教师点评并纠正错误。
五、师生互动环节(10分钟)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模拟文化大革命中的某个事件。
-学生分组准备,教师提供角色分配和情景提示。
-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教师观察并指导。
六、核心素养拓展(5分钟)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文化大革命对现代社会的启示,如:如何避免类似的历史悲剧再次发生?
-学生自由发言,教师总结并强调核心素养的重要性。
七、总结与作业布置(5分钟)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文化大革命的历史意义。
-布置作业:阅读相关资料,撰写一篇关于文化大革命的小论文。
总用时:45分钟
教学资源拓展
1.拓展资源:
-《文化大革命时期的历史照片集》:通过图片了解文化大革命时期的日常生活、政治运动场景等。
-《文化大革命时期的重要文献汇编》:收集文化大革命期间的重要文件、讲话、报道等,帮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历史背景。
-《文化大革命时期的历史地图集》:通过地图展示文化大革命期间的重要事件发生地点,以及相关的地理背景。
2.拓展建议:
-阅读延伸:推荐学生阅读《文化大革命史》、《中国当代史》等相关书籍,以更全面地了解文化大革命的历史背景和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