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化学上册第2章第2节《氧气的制法》说课稿2(新版)北京课改版
科目
授课时间节次
--年—月—日(星期——)第—节
指导教师
授课班级、授课课时
授课题目
(包括教材及章节名称)
九年级化学上册第2章第2节《氧气的制法》说课稿2(新版)北京课改版
教材分析
九年级化学上册第2章第2节《氧气的制法》是化学基础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让学生了解氧气的性质、制取方法及其应用。本节内容与课本紧密相连,通过实验探究氧气的制取,引导学生掌握化学实验的基本技能,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教学内容符合教学实际,有助于学生深化对化学学科的理解。
核心素养目标
培养学生化学实验操作的规范性和安全性意识,提升学生的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氧气制取实验,增强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和创新意识,发展学生的科学态度和社会责任感。同时,引导学生认识化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可持续发展观念。
学情分析
九年级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好奇心强,对新鲜事物充满探索欲望。在化学学科方面,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科学基础,对物质的性质和变化有一定的了解。然而,由于化学实验操作技能的缺乏,学生在进行氧气制取实验时可能会遇到一定的困难。
从知识层面来看,学生对氧气的性质和制取方法有一定的认识,但对实验原理的深入理解仍有待提高。在能力方面,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观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需要进一步加强。此外,学生在合作学习、信息处理和交流表达等方面也存在一定的提升空间。
在素质方面,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有待培养。部分学生可能因为对化学实验的恐惧或误解,对实验操作缺乏信心,影响学习效果。行为习惯方面,部分学生可能存在注意力不集中、实验操作不规范等问题,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加以引导和纠正。
教学资源
1.软硬件资源:氧气制取实验装置(如过氧化氢分解装置、加热装置)、集气瓶、酒精灯、试管、导管、铁夹等实验器材;计算机、投影仪等多媒体设备。
2.课程平台:学校内部化学课程平台,用于资源共享和在线学习。
3.信息化资源:氧气的性质和制取方法的视频资料、实验操作步骤的动画演示、相关实验原理的电子书籍。
4.教学手段:实验演示、小组合作探究、讨论交流、多媒体辅助教学等。
教学过程设计
1.导入新课(5分钟)
目标:引起学生对氧气制法的兴趣,激发其探索欲望。
过程:
开场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氧气是什么吗?它在我们的生活中扮演着什么角色?”
展示一些关于氧气的图片或视频片段,如植物光合作用、人类呼吸等,让学生初步感受氧气的重要性。
简短介绍氧气的化学性质和它在自然界中的分布,为接下来的学习打下基础。
2.氧气基础知识讲解(10分钟)
目标:让学生了解氧气的化学性质、制取方法和应用。
过程:
讲解氧气的化学式和它作为元素周期表中的第六个元素的基本信息。
详细介绍氧气的制取方法,如过氧化氢分解、加热氯酸钾等,使用实验装置示意图帮助学生理解。
3.氧气案例分析(20分钟)
目标:通过具体案例,让学生深入了解氧气的特性和重要性。
过程:
选择几个典型的氧气应用案例进行分析,如氧气在炼钢、潜水、登山等领域的应用。
详细介绍每个案例的背景、特点和意义,让学生全面了解氧气在不同行业中的作用。
引导学生思考这些案例对实际生活或学习的影响,以及如何利用氧气解决实际问题。
4.学生小组讨论(10分钟)
目标: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过程:
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选择一个与氧气相关的主题进行深入讨论,如“氧气在环境保护中的作用”或“氧气在医疗领域的应用”。
小组内讨论该主题的现状、挑战以及可能的解决方案。
每组选出一名代表,准备向全班展示讨论成果。
5.课堂展示与点评(15分钟)
目标: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同时加深全班对氧气认识和理解。
过程:
各组代表依次上台展示讨论成果,包括主题的现状、挑战及解决方案。
其他学生和教师对展示内容进行提问和点评,促进互动交流。
教师总结各组的亮点和不足,并提出进一步的建议和改进方向。
6.课堂小结(5分钟)
目标: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氧气的重要性和意义。
过程:
简要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包括氧气的化学性质、制取方法、案例分析等。
强调氧气在现实生活或学习中的价值和作用,鼓励学生进一步探索和应用氧气。
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查阅资料,了解氧气在日常生活或其他领域的新应用,并撰写一篇短文或报告,以巩固学习效果。
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密切关注学生的参与度和学习效果,适时调整教学策略,确保教学目标的达成。同时,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科学素养和创新能力。
知识点梳理
1.氧气的物理性质
-无色、无味、无臭的气体
-气态氧气的密度略大于空气
-液态氧为淡蓝色液体,固态氧为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