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化学与可持续发展整理与提升说课稿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化学人教版(2019)必修第二册
主备人
备课成员
教材分析
本章节为高一下学期化学人教版(2019)必修第二册中的“化学与可持续发展整理与提升”内容。本章结合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引导学生认识化学在环境保护、资源利用和能源转换等方面的作用,提高学生对化学学科的认识和价值观念。教材内容丰富,注重实践与理论相结合,旨在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可持续发展理念。
核心素养目标
1.提升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通过实验和案例分析,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引导学生认识化学在可持续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增强环保意识。
3.增强学生的科学思维,通过化学知识的应用,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4.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理解化学与人类社会的密切关系,树立正确的科学观。
学习者分析
1.学生已经掌握了哪些相关知识:
学生在进入高中化学学习之前,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科学基础,包括基本的化学概念、元素周期表、化学方程式等基础知识。然而,对于化学与可持续发展这一主题,学生可能了解有限,缺乏系统性的认识。
2.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力和学习风格:
高中生对化学的兴趣因人而异,部分学生可能对化学实验和现象充满好奇,而另一些学生可能对理论概念较为抵触。学生的学习能力方面,部分学生具备较强的逻辑思维和抽象思维能力,能够快速理解化学原理;而部分学生可能更倾向于具体案例和直观演示来学习。学习风格上,学生可能偏好通过实验操作来学习,也可能更倾向于阅读和讨论。
3.学生可能遇到的困难和挑战:
学生在学习化学与可持续发展时,可能会遇到以下困难和挑战:一是对复杂概念的理解困难,如生态平衡、循环经济等;二是将化学知识与实际问题相结合的能力不足,难以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环境问题中;三是缺乏对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深入了解,难以形成全面的认识。此外,学生的环保意识和责任感也需要在教学中得到培养和提升。
学具准备
多媒体
课型
新授课
教法学法
讲授法
课时
第一课时
步骤
师生互动设计
二次备课
教学方法与手段
教学方法:
1.讲授法:系统介绍化学与可持续发展相关理论,帮助学生建立知识框架。
2.讨论法:组织学生就案例进行讨论,培养批判性思维和团队合作能力。
3.实验法:通过实际操作,让学生体验化学在环境保护中的应用,增强实践能力。
教学手段:
1.多媒体演示:利用PPT展示可持续发展案例,直观呈现化学与环境的关联。
2.在线资源:引入相关视频和在线资料,拓宽学生视野,激发学习兴趣。
3.实物展示:展示环保材料或化学实验装置,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和认知。
教学过程设计
1.导入新课(5分钟)
-教师通过展示全球环境污染的现状图片和相关的视频资料,引起学生对环境问题的关注。
-提问:大家平时注意到了哪些环境污染问题?它们是如何产生的?
-引出主题:化学与可持续发展——探讨化学如何为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贡献力量。
-介绍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和主要内容。
2.讲授新知(20分钟)
-环境污染的基本类型和化学来源
-展示不同类型的环境污染案例,如空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等。
-讲解化学物质在环境污染中的作用,例如工业排放、农业化肥农药的使用等。
-化学与可持续发展策略
-介绍绿色化学的概念和原则,如原子经济性、减少毒害物质等。
-分析可持续能源的开发利用,如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等。
-讨论化学在环境保护中的应用,如水处理技术、废弃物资源化等。
-学生讨论:分组讨论化学在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每组准备汇报。
-教师总结讨论要点,强调化学在可持续发展中的积极作用。
3.巩固练习(10分钟)
-案例分析
-给学生提供实际的化学与环境问题的案例,要求学生分析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
-小组合作
-分组进行模拟实验,观察化学反应对环境的影响,记录数据,分析结果。
-教师巡视指导,解答学生在实验和案例分析中遇到的问题。
4.课堂小结(5分钟)
-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化学在可持续发展中的重要性。
-提出问题:如何在实际生活中应用化学知识,为环境保护做出贡献?
-学生分享个人想法,教师进行总结和点评。
5.作业布置(5分钟)
-完成课后阅读材料,思考化学在可持续发展中的未来趋势。
-准备一份关于当地环境问题的调查报告,分析化学因素的影响。
-下节课前,每组提交案例分析报告和实验报告。
-教师强调作业要求和提交时间。
学生学习效果
学生学习效果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知识掌握:
学生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能够理解环境污染的基本类型和化学来源,掌握绿色化学的概念和原则,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