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秋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一章第三节地形图说课稿中图版
主备人
备课成员
设计思路
本节课以“地形图”为主题,通过分析地形图的制作方法、读图技巧和实际应用,引导学生了解不同地形的特点,培养学生的地理空间思维能力和实际应用能力。教学过程中,将结合课本内容,通过实例讲解,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地形图的相关知识。
核心素养目标
培养学生地理实践力,通过实地观察和地形图分析,提升学生对地形地貌的认识。发展学生空间思维,通过地形图的解读,增强地理空间想象能力。提升学生人地协调观,引导学生思考地形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培养可持续发展观念。
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重点一:地形图的识别与解读。学生需掌握等高线、等深线等基本符号的含义,并能识别不同地形如平原、山地、丘陵等。
-重点二:地形图的绘制方法。学生需了解等高线绘制的原理,以及如何根据地形特征绘制地形图。
-重点三:地形图的实用价值。学生需理解地形图在地图学中的重要性,以及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如城市规划、旅游导航等。
2.教学难点
-难点一:等高线的识别和解读。学生往往难以区分不同坡度的等高线,容易混淆,需要通过实际案例和对比分析来强化理解。
-难点二:复杂地形图的绘制。在绘制复杂地形图时,学生可能面临如何准确反映地形的起伏和细节问题,需要通过实际操作和指导来克服。
-难点三:地形图的实际应用。学生可能难以将地形图知识与实际问题相结合,需要通过实例分析和讨论来提高应用能力。
学具准备
多媒体
课型
新授课
教法学法
讲授法
课时
第一课时
步骤
师生互动设计
二次备课
教学资源准备
1.教材:确保每位学生都有《2024秋七年级地理上册》教材,以便跟随课本内容学习地形图的基础知识。
2.辅助材料:准备地形图实例、等高线绘制演示视频、地形地貌图片等,以增强直观感受和理解。
3.实验器材:准备地形模型或等高线地形图拼图,用于学生动手操作和直观感受地形变化。
4.教室布置:设置分组讨论区,便于学生合作学习和交流,同时确保实验操作台的安全和整洁。
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教师以提问的方式引入:“同学们,你们平时在户外活动时,是如何判断周围地形的高低起伏的呢?”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地形对于我们的生活有着重要的影响,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如何通过地形图来了解和解读地形。”
2.认识地形图
-教师展示地形图的实物或电子版,引导学生观察并提问:“地形图有什么特点?它与我们平时看到的地图有什么不同?”
-学生观察后回答,教师总结:“地形图是用等高线、等深线等符号来表示地形高低起伏的地图,它比普通地图更直观地反映了地形的特征。”
3.学习等高线
-教师讲解等高线的概念:“等高线是连接地形上高度相等的点的曲线。”
-通过实例分析,如山丘、山谷等,让学生理解等高线的绘制原理。
-学生练习:教师给出不同地形的等高线图,让学生识别并说出相应地形的特点。
4.绘制地形图
-教师示范如何根据地形特征绘制等高线,强调等高距的选择和等高线的间距。
-学生跟随教师步骤,动手绘制简单的地形图,教师巡回指导。
5.地形图的解读
-教师展示复杂地形图,引导学生分析等高线的变化,推断地形特征。
-学生分组讨论,尝试解读地形图,教师巡视指导。
-分组汇报讨论结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6.地形图的应用
-教师通过实例讲解地形图在生活中的应用,如城市规划、军事行动、旅游导航等。
-学生思考地形图如何帮助人们更好地了解和利用地形资源。
7.实地观察与练习
-带领学生到校园或户外进行实地观察,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识别地形特征。
-学生分组进行实地练习,记录观察结果,教师巡视指导。
8.总结与反思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地形图的重要性。
-学生分享学习心得,教师总结:“地形图是了解地形的重要工具,希望大家能学以致用。”
9.布置作业
-教师布置课后作业:“请同学们绘制一幅自己校园的地形图,并尝试解读其地形特征。”
-作业要求:注意等高线的绘制,标注明显地形特征,如高地、洼地等。
学生学习效果
学生学习效果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知识掌握程度
-学生能够正确识别和理解地形图的基本要素,如等高线、等深线、山脉、河流等。
-学生掌握了等高线的绘制方法和解读技巧,能够根据地形图推断地形特征。
-学生熟悉地形图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如城市规划、旅游导航等。
2.能力提升
-学生空间思维能力得到增强,能够通过地形图分析地理空间关系。
-学生地理实践能力提高,能够在实际环境中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地形分析。
-学生解决问题能力增强,能够将地形图知识与实际问题相结合,提出解决方案。
3.学习兴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