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课《诗词五首》之《雁门太守行》说课稿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科目
授课时间节次
--年—月—日(星期——)第—节
指导教师
授课班级、授课课时
授课题目
(包括教材及章节名称)
第26课《诗词五首》之《雁门太守行》说课稿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课程基本信息
1.课程名称: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26课《诗词五首》之《雁门太守行》
2.教学年级和班级:2024-2025学年八年级
3.授课时间:[具体上课时间]
4.教学时数:1课时
本节课将引导学生深入解读《雁门太守行》,感受其慷慨激昂的爱国情怀,理解诗中的意象和情感,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核心素养目标分析
本节课旨在提升学生的文化自信、语言运用、思维发展与审美鉴赏等核心素养。通过学习《雁门太守行》,学生将能够理解并欣赏古典诗词的韵律美和意境美,提高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在语言运用方面,学生将学会如何通过诗词鉴赏来提升自己的表达能力和文学素养。思维发展方面,学生将锻炼分析诗歌意象、理解作者情感的能力,培养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思维。审美鉴赏方面,学生将通过感受诗词中的审美要素,提高对美的感知和鉴赏能力。
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①理解《雁门太守行》的诗意和背景,把握诗中的历史故事和英雄形象。
②掌握古典诗词的基本鉴赏方法,包括对诗词的韵律、意象、情感等方面的分析。
2.教学难点
①分析诗中复杂意象的含义,如“黑云压城城欲摧”等,理解其象征意义和深层情感。
②深入探讨诗人的爱国情怀和英雄主义精神,引导学生感受诗中所蕴含的强烈情感和时代精神。
③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创造性思考,如通过比较分析,探究同类题材的其他诗词,拓宽文学视野。
教学资源准备
1.教材:确保每位学生都配备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教材。
2.辅助材料:收集《雁门太守行》的朗读音频、相关历史背景资料,以及诗中意象的图片资料,以便于学生更直观地理解诗歌内容。
3.教室布置:将教室环境布置成适宜诗词学习的氛围,如设置诗词展示区,准备白板和笔,方便讲解和板书。
教学过程设计
1.导入新课(5分钟)
以一首激昂的诗词朗诵作为导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教师朗诵《雁门太守行》中的一段,让学生初步感受诗歌的韵律和情感,然后提出问题:“你们觉得这首诗描绘了怎样的场景?诗中表达了怎样的情感?”通过学生自由发言,引出本节课的学习主题。
2.讲授新知(20分钟)
首先介绍作者王昌龄及其创作背景,帮助学生了解《雁门太守行》的历史背景和创作环境。接着逐句解读诗歌内容,分析诗中的意象、韵律和情感。教师通过板书和多媒体展示,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如“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等,让学生感受诗中的视觉冲击力和情感震撼。
在解读诗歌的同时,教师引导学生探讨诗人的爱国情怀和英雄主义精神,让学生思考如何在现实生活中践行这些精神。此外,教师还将介绍相关的文学知识和鉴赏技巧,帮助学生提升文学素养。
3.巩固练习(10分钟)
教师设计一些练习题,如填空、选择、简答等,以检验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掌握。同时,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复述诗中的场景和情感,或尝试创作一首以《雁门太守行》为主题的短诗,以巩固所学知识。
4.课堂小结(5分钟)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雁门太守行》的艺术特色和思想内涵。同时,引导学生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鼓励他们在今后的学习中继续探索古典诗词的魅力。
5.作业布置(5分钟)
布置以下作业:
(1)熟读并背诵《雁门太守行》。
(2)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古典诗词,分析其意象、韵律和情感,下节课分享。
(3)结合本节课所学,写一篇关于《雁门太守行》的短文,不少于200字,分享自己的感悟和心得。
教学资源拓展
1.拓展资源
(1)文学作品:推荐学生阅读王昌龄的其他诗作,如《出塞》、《从军行》等,以帮助学生更全面地了解作者的文学风格和创作主题。
(2)历史资料:提供《雁门太守行》中所提及的历史事件的相关资料,如唐朝与突厥的关系、雁门关的历史地位等,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的历史背景。
(3)诗词鉴赏:介绍其他唐代诗人的边塞诗,如李白的《关山月》、杜甫的《兵车行》等,让学生比较不同诗人对边塞题材的描绘和情感表达。
(4)文化常识:讲解唐代军旅文化、服饰特点、战争用语等,帮助学生构建更为丰富的文化背景知识。
(5)艺术作品:推荐欣赏与《雁门太守行》情感氛围相近的绘画作品,如国画中的边塞风光、战争场景等,以及相关的音乐作品,如古筝、琵琶演奏的边塞曲。
2.拓展建议
(1)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比较分析《雁门太守行》与其他边塞诗的异同,探讨各自的艺术特色和情感表达。
(2)鼓励学生创作自己的边塞诗,通过创作实践来加深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