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新沂市第二中学-2015学年高一地理1.2.2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区域差异说课稿鲁教版
课题:
科目:
班级:
课时:计划3课时
教师:
单位:
一、设计思路
本节课以“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区域差异”为主题,结合鲁教版高一地理教材,旨在引导学生认识不同区域的自然环境特征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通过分析典型案例,使学生了解区域差异的成因和表现,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和区域认知能力。教学过程中,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地理素养。
二、核心素养目标分析
本节课旨在培养学生的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包括区域认知、人地协调观和综合思维。通过学习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区域差异,学生能够增强对地理环境的感知和识别能力,形成人地协调发展的意识,同时发展运用地理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综合思维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明确本节课的核心内容,以便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有针对性地进行讲解和强调。
-重点理解不同区域的自然环境特征。
-举例:通过分析我国南方和北方地区的自然环境差异,如气候、地形、植被等,使学生认识到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2.教学难点
识别并指出本节课的难点内容,以便于教师采取有效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突破难点。
-难点:区域差异的成因及表现。
-细节:如何引导学生理解不同区域的自然环境特征是如何形成的,以及这些差异如何影响人类的生产和生活。
-举例:通过对比分析不同区域的农业发展模式,如南方水田农业与北方旱作农业的差异,让学生理解区域差异的具体表现。
四、教学资源
-软硬件资源:电子白板、多媒体教学计算机、投影仪、教学课件
-课程平台:地理学科教学平台、地理在线资源库
-信息化资源:地理图片、地图、视频资料(如不同区域自然环境特征展示)
-教学手段:课堂讨论、案例分析、小组合作学习
五、教学过程设计
1.导入新课(5分钟)
目标:引起学生对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区域差异的兴趣,激发其探索欲望。
过程:
开场提问:“同学们,你们认为自然环境对我们的生活有哪些影响?不同地区的人类活动有哪些不同?”
展示一些关于不同地区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差异的图片或视频片段,让学生初步感受这些差异的魅力或特点。
简短介绍本节课的主题——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区域差异,以及其研究的重要性和意义,为接下来的学习打下基础。
2.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区域差异基础知识讲解(10分钟)
目标:让学生了解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区域差异的基本概念、组成部分和原理。
过程:
讲解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区域差异的定义,包括其主要组成元素或结构,如气候、地形、植被等。
详细介绍不同区域的自然环境特征,使用图表或示意图帮助学生理解自然环境如何影响人类活动。
3.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区域差异案例分析(20分钟)
目标:通过具体案例,让学生深入了解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区域差异的特性和重要性。
过程:
选择几个典型的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区域差异案例进行分析,如沙漠化地区的生态治理、沿海地区的城市化进程等。
详细介绍每个案例的背景、特点和意义,让学生全面了解区域差异的多样性或复杂性。
引导学生思考这些案例对实际生活或学习的影响,以及如何应用区域差异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4.学生小组讨论(10分钟)
目标: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过程:
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选择一个与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区域差异相关的主题进行深入讨论,如“如何应对气候变化对农业的影响”。
小组内讨论该主题的现状、挑战以及可能的解决方案。
每组选出一名代表,准备向全班展示讨论成果。
5.课堂展示与点评(15分钟)
目标: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同时加深全班对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区域差异的认识和理解。
过程:
各组代表依次上台展示讨论成果,包括主题的现状、挑战及解决方案。
其他学生和教师对展示内容进行提问和点评,促进互动交流。
教师总结各组的亮点和不足,并提出进一步的建议和改进方向。
6.课堂小结(5分钟)
目标: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区域差异的重要性和意义。
过程:
简要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包括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区域差异的基本概念、组成部分、案例分析等。
强调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区域差异在现实生活或学习中的价值和作用,鼓励学生进一步探索和应用相关知识。
7.课后作业布置(5分钟)
目标:巩固学习效果,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过程:
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查阅资料,撰写一篇关于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区域差异的短文或报告,内容可以包括某个特定区域的自然环境特征、人类活动对该区域的影响以及可能的可持续发展策略。
提醒学生注意作业的格式和字数要求,并设定提交截止日期。
六、教学资源拓展
1.拓展资源:
-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影响的地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