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都的秋》《荷塘月色》《我与地坛(节选)》联读说课稿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授课内容
授课时数
授课班级
授课人数
授课地点
授课时间
教学内容
《故都的秋》《荷塘月色》《我与地坛(节选)》联读,选自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本节课主要围绕三篇散文展开,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作者的情感表达和艺术手法,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学鉴赏能力。
核心素养目标
学习者分析
1.学生已经掌握了哪些相关知识:
学生进入高中阶段,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语文基础,对散文这一文学体裁有一定的认识。他们能够识别散文的基本特征,如描写、抒情、议论等,并对一些常见的文学手法如象征、对比、衬托等有所了解。然而,对于《故都的秋》《荷塘月色》《我与地坛(节选)》这样的经典散文,学生可能对作者的创作背景、情感表达和艺术特色了解有限。
2.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力和学习风格:
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兴趣因人而异,但普遍对具有情感共鸣和艺术魅力的作品感兴趣。在能力方面,学生具备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分析能力,能够对文学作品进行初步的解读。学习风格上,部分学生可能更倾向于独立思考,而另一部分学生可能更依赖教师的引导和同伴的讨论。
3.学生可能遇到的困难和挑战:
学生在阅读这些散文时,可能会遇到以下困难和挑战:一是对作者生平和创作背景的不了解,导致对作品的整体把握困难;二是散文中丰富的意象和隐喻可能难以理解,影响对作者情感和思想的把握;三是不同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文学鉴赏水平参差不齐,可能导致对作品的理解和评价存在差异。此外,学生在进行文本分析时,可能难以将个人情感与作品内容相结合,从而影响对作品深层次的理解。
教学方法与手段
教学方法:
1.讲授法:通过教师对散文背景、作者生平及艺术手法的讲解,帮助学生建立对作品的初步认识。
2.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鼓励他们分享对作品的理解和感受,培养合作学习和批判性思维。
3.情景模拟法:通过角色扮演,让学生深入体验作者的情感世界,增强对作品情感的共鸣。
教学手段:
1.多媒体展示:利用PPT展示作品的相关图片、视频等,增强课堂的直观性和感染力。
2.互动软件应用:使用教学软件进行文本分析,提高学生的互动性和参与度。
3.网络资源整合:引导学生利用网络资源,拓展对作品背景和文学价值的了解。
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环节(用时5分钟)
1.播放与秋景相关的音乐,营造氛围。
2.提问:同学们,你们眼中的秋天是什么样的?为什么?
3.学生自由发言,分享自己的秋日感受。
4.教师总结:秋天是一个充满诗意和哲思的季节,今天我们将一起走进老舍先生的《故都的秋》,感受他的秋日情怀。
二、讲授新课(用时20分钟)
1.介绍作者老舍及其创作背景。
2.分析《故都的秋》的结构、主题和艺术特色。
3.深入讲解作品中的意象、象征和修辞手法。
4.通过对比分析,让学生理解《荷塘月色》和《我与地坛(节选)》在情感表达和艺术手法上的异同。
5.引导学生关注作品中的语言运用,体会作者的文采。
三、巩固练习(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根据所学,分析三篇散文中作者的情感变化。
2.学生代表分享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3.创作练习:让学生以“秋”为题材,写一段描写秋天的文字。
四、课堂提问(用时5分钟)
1.提问:《故都的秋》中的“清”“静”“悲凉”三种意境有何关联?
2.学生回答,教师点评并总结。
3.提问:在《荷塘月色》中,作者如何表达对荷塘美景的喜爱?
4.学生回答,教师点评并总结。
五、师生互动环节(用时10分钟)
1.教师提问:三篇散文中,作者为何都选择以“秋”为题材?
2.学生讨论,教师引导学生关注作者的创作意图和情感表达。
3.教师提问:从这三篇散文中,我们可以学到哪些关于文学创作的技巧?
4.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教师总结并拓展。
5.教师提问:同学们,你们认为散文的魅力在哪里?
6.学生自由发言,教师总结:散文的魅力在于它能够让我们在平凡的生活中发现美,感悟人生。
六、课堂小结(用时5分钟)
1.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散文的特点和艺术价值。
2.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关注生活中的美,用自己的笔触去描绘这个世界。
教学双边互动:
1.教师通过提问、引导和总结,积极与学生互动,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
2.学生在课堂中积极发言、参与讨论,提高自己的文学鉴赏能力和表达能力。
教学过程流程环节:
1.导入环节:通过音乐和提问,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讲授新课:系统讲解散文的特点和艺术手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作品。
3.巩固练习:通过小组讨论和创作练习,巩固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4.课堂提问:通过提问,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并引导学生拓展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