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常见地貌类型(第一课时)说课稿-2023-2024学年高中地理人教版(2019)必修一
授课内容
授课时数
授课班级
授课人数
授课地点
授课时间
教学内容分析
1.本节课的主要教学内容为《4.1常见地貌类型(第一课时)》。
2.本教学内容与学生已有知识的联系紧密。学生已掌握地球的形状、地球运动等基础知识,本节课将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了解常见的地貌类型及其形成原因,如山地、高原、平原、盆地等。这些地貌类型是高中地理必修一教材中的重要内容,有助于学生形成对地球表面的整体认识。
核心素养目标
1.培养学生运用地理知识和方法分析自然现象的能力,理解不同地貌类型与地球内部、外部因素的关系。
2.增强学生的地理空间观念,通过观察、比较、分析,识别和描述不同地貌特征。
3.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探究地貌形成的原因和过程。
4.提升学生的地理实践能力,学会运用地理知识解释生活中的地貌现象。
学习者分析
1.学生已经掌握的相关知识包括地球的基本形状、地球运动的基本规律,以及基本的地理观察和描述方法。在进入本节课之前,学生可能已经学习了地球表面的基本特征,如陆地和海洋的分布,以及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对气候的影响。
2.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力和学习风格方面,高中学生通常对自然现象和地理环境有较强的探索欲望,但地理学科的学习往往需要较强的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部分学生可能对地貌类型的多样性和形成机制表现出浓厚兴趣,而另一些学生可能对此感到抽象和难以理解。学习风格上,学生可能偏好视觉学习、听觉学习或实践操作学习。
3.学生可能遇到的困难和挑战包括:理解地貌类型与地球内部、外部因素之间的复杂关系;空间想象力不足,难以在脑海中形成地貌的三维图像;对于地貌形成机制的抽象概念理解困难。此外,学生可能对地理学科的学习方法不够熟悉,需要教师引导和指导。
教学方法与策略
1.采用讲授与讨论相结合的教学方法,通过讲解地貌类型的基本概念和形成原理,引导学生主动思考。
2.设计角色扮演活动,让学生扮演不同地貌类型的“形成者”,通过模拟地貌形成过程,加深理解。
3.利用多媒体展示不同地貌类型的图片和视频,帮助学生直观感受地貌特征。
4.安排小组合作实验,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探究地貌形成的原因。
5.结合课本内容,设计互动游戏,如“地貌连连看”,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学习兴趣。
教学实施过程
1.课前自主探索
教师活动:
发布预习任务:通过在线平台或班级微信群,发布预习资料(如PPT、视频、文档等),明确预习目标和要求。
设计预习问题:围绕“常见地貌类型”,设计一系列具有启发性和探究性的问题,如“如何区分平原和高原?”“地貌形成的原因有哪些?”等,引导学生自主思考。
监控预习进度:利用平台功能或学生反馈,监控学生的预习进度,确保预习效果。
学生活动:
自主阅读预习资料:按照预习要求,自主阅读预习资料,理解地貌类型的基本概念。
思考预习问题:针对预习问题,进行独立思考,记录自己的理解和疑问。
提交预习成果:将预习成果(如笔记、思维导图、问题等)提交至平台或老师处。
教学方法/手段/资源:
自主学习法: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信息技术手段:利用在线平台、微信群等,实现预习资源的共享和监控。
作用与目的:
帮助学生提前了解“常见地貌类型”,为课堂学习做好准备。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
2.课中强化技能
教师活动: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世界不同地貌类型的图片,引出“常见地貌类型”课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讲解知识点:详细讲解山地、高原、平原、盆地等常见地貌类型的特征和形成原因,结合实例帮助学生理解。
学生活动:
听讲并思考:认真听讲,积极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
参与课堂活动:积极参与小组讨论、角色扮演、实验等活动,体验地貌知识的应用。
教学方法/手段/资源:
讲授法:通过详细讲解,帮助学生理解常见地貌类型的知识点。
实践活动法:设计“地貌拼图”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中识别和区分不同地貌类型。
作用与目的:
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常见地貌类型的知识点,掌握地貌类型的识别方法。
3.课后拓展应用
教师活动:
布置作业:根据“常见地貌类型”,布置课后作业,如绘制不同地貌类型的地图,分析其形成原因。
提供拓展资源:提供与常见地貌类型相关的拓展资源(如书籍、网站、视频等),供学生进一步学习。
学生活动:
完成作业:认真完成老师布置的课后作业,巩固学习效果。
拓展学习:利用老师提供的拓展资源,进行进一步的学习和思考。
教学方法/手段/资源:
自主学习法:引导学生自主完成作业和拓展学习。
反思总结法:引导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和成果进行反思和总结。
作用与目的:
巩固学生在课堂上学到的常见地貌类型知识点和技能。
通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