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七年级生物上册3.5.1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说课稿(新版)新人教版
授课内容
授课时数
授课班级
授课人数
授课地点
授课时间
教学内容分析
1.本节课的主要教学内容为七年级生物上册3.5.1节《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
2.教学内容与学生已有知识的联系:本节课将结合学生已学的细胞结构和功能,引入光合作用的概念,讲解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的原理,并联系生活实际,使学生了解光合作用在自然界和人类生活中的重要性。
核心素养目标
培养学生生物学科学思维,通过探究光合作用的原理,提升学生观察、分析、推理和实验设计的能力。增强学生对生物与环境关系的认识,培养环保意识和社会责任感。激发学生对生物学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精神,为后续学习生物学知识打下坚实的基础。
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①理解光合作用的化学方程式及其意义,能够准确描述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的具体过程。
②掌握光合作用的场所、条件和产物,能够运用光合作用的原理解释相关生物学现象。
2.教学难点,
①理解光合作用中光能转化为化学能的过程,学生需要抽象思维来把握能量转化的本质。
②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的相互关系,学生需要理解两种生理过程的协同作用,以及它们在植物生长发育中的作用。
③实验操作中光合作用的验证,如何通过实验设计和数据收集来支持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和释放氧气的结论。
教学资源准备
1.教材:确保每位学生都有七年级生物上册3.5.1节《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的学习资料。
2.辅助材料:准备与光合作用相关的图片、图表和视频等多媒体资源,以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和趣味性。
3.实验器材:准备实验装置,包括植物样本、二氧化碳吸收装置、氧气释放检测装置等,确保实验的顺利进行。
4.教室布置:设置分组讨论区,方便学生进行合作学习;在实验操作台布置必要的实验材料,确保实验安全有序进行。
教学过程
1.导入(约5分钟)
-激发兴趣:展示一张光合作用在自然界中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植物与氧气的关系,提出问题:“你们知道植物是如何产生氧气的吗?”
-回顾旧知:简要回顾植物细胞的基本结构和功能,以及呼吸作用的相关知识。
2.新课呈现(约20分钟)
-讲解新知:
-详细讲解光合作用的定义、过程和化学方程式。
-解释光合作用中的光反应和暗反应,以及光能转化为化学能的原理。
-举例说明:
-通过实际植物光合作用的例子,如绿色植物在光照下的氧气释放,帮助学生理解光合作用的过程。
-互动探究:
-分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光合作用对生态环境和人类生活的重要性。
-实验演示:展示光合作用的实验过程,让学生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
3.巩固练习(约15分钟)
-学生活动:
-完成教材中的练习题,巩固光合作用的知识点。
-通过小组合作,设计一个简单的实验来验证光合作用的条件。
-教师指导:
-检查学生的练习情况,及时纠正错误,解答学生的疑问。
4.课堂总结(约5分钟)
-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光合作用的意义和过程。
-强调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的联系,以及它们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5.作业布置(约5分钟)
-布置课后作业,包括:
-完成教材中的思考题,深入思考光合作用的相关知识。
-搜集资料,了解光合作用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
-准备下节课的讨论话题,如“如何提高农作物的光合效率”。
(以下为教学过程的详细展开)
1.导入(约5分钟)
-展示图片:展示一片茂密的森林,引导学生观察植物叶片的结构,提出问题:“你们知道为什么森林里的空气清新吗?”
-回顾旧知:简要介绍植物细胞的基本结构,如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等,以及呼吸作用的基本过程。
2.新课呈现(约20分钟)
-讲解新知:
-详细讲解光合作用的定义:光合作用是绿色植物在光照条件下,利用叶绿素将二氧化碳和水转化为有机物,同时释放氧气的过程。
-解释光合作用的过程:光合作用分为光反应和暗反应两个阶段。光反应发生在叶绿体的类囊体膜上,暗反应发生在叶绿体的基质中。
-举例说明:
-以玉米为例,讲解光合作用的具体过程,包括光能的吸收、水的光解、ATP和NADPH的生成等。
-互动探究:
-分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光合作用对生态环境和人类生活的重要性,如提供氧气、维持碳循环、提供食物等。
-实验演示:展示光合作用的实验过程,如利用叶绿素溶液在光照下观察氧气释放现象,让学生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
3.巩固练习(约15分钟)
-学生活动:
-完成教材中的练习题,巩固光合作用的知识点,如光合作用的化学方程式、光反应和暗反应的区别等。
-通过小组合作,设计一个简单的实验来验证光合作用的条件,如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