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秋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7课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说课稿新人教版
主备人
备课成员
设计意图
本节课旨在通过讲述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让学生了解这一历史时期的社会变迁,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到民族融合的重要性,增强民族自豪感。
核心素养目标
培养学生历史唯物主义观点,理解历史发展的规律;提升历史解释能力,通过分析西晋统一与民族迁徙的关系,理解民族融合的历史进程;增强文化自觉,认识到多元文化交融对中华文明发展的重要贡献;培养爱国主义情感,感受中华民族的团结与进步。
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对历史学科的兴趣和认知能力逐渐增强。在知识层面,学生对我国古代历史有一定的了解,但对于西晋这一时期的史实掌握较为薄弱。在能力方面,学生具备基本的阅读理解能力,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还有待提高。在素质方面,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学习意识逐渐增强,但部分学生可能存在对历史学习缺乏兴趣的情况。
对于本节课的学习,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对历史事件的兴趣将直接影响教学效果。由于学生对西晋统一和北方各族内迁的历史背景、过程和影响了解有限,因此需要通过生动的故事和实例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此外,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尚需培养,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引导学生思考历史事件背后的原因和影响,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
在教学实践中,部分学生可能存在注意力不集中、参与度不高的问题,需要教师通过多种教学手段和方法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课堂互动性。同时,学生的行为习惯对课程学习也有一定影响,教师应关注学生的课堂纪律,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确保教学目标的实现。
学具准备
多媒体
课型
新授课
教法学法
讲授法
课时
第一课时
步骤
师生互动设计
二次备课
教学方法与手段
1.采用讲授法,结合历史图片、地图等直观材料,讲解西晋统一和北方各族内迁的历史背景和过程,帮助学生建立清晰的历史时空观。
2.运用讨论法,引导学生就西晋统一的原因、影响及民族融合的意义进行讨论,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3.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播放相关历史视频,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提高课堂的趣味性和互动性。
2.运用投影仪展示历史地图,帮助学生理解地理因素对民族迁徙的影响。
3.依托网络资源,提供拓展学习材料,鼓励学生自主探究,丰富历史知识。
教学实施过程
1.课前自主探索
教师活动:
发布预习任务:通过在线平台或班级微信群,发布预习资料(如PPT、视频、文档等),明确预习目标和要求。例如,要求学生预习西晋统一的历史背景和北方各族内迁的原因。
设计预习问题:围绕西晋的统一与民族迁徙,设计一系列具有启发性和探究性的问题,如“西晋统一对当时社会产生了哪些影响?”、“北方各族内迁的原因有哪些?”
监控预习进度:利用平台功能或学生反馈,监控学生的预习进度,确保预习效果。例如,通过在线测试或课堂提问来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
学生活动:
自主阅读预习资料:按照预习要求,自主阅读预习资料,理解西晋统一和民族迁徙的历史背景。
思考预习问题:针对预习问题,进行独立思考,记录自己的理解和疑问。例如,学生可能提出关于民族融合对后世的影响的疑问。
教学方法/手段/资源:
自主学习法: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信息技术手段:利用在线平台、微信群等,实现预习资源的共享和监控。
作用与目的:
帮助学生提前了解西晋统一和民族迁徙的历史,为课堂学习做好准备。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
2.课中强化技能
教师活动:
导入新课:通过播放关于西晋统一的历史故事视频,引出本节课的主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讲解知识点:详细讲解西晋统一的历史过程和北方各族内迁的影响,结合实例帮助学生理解。例如,通过讲述晋武帝的功绩和八王之乱的影响。
组织课堂活动:设计小组讨论,让学生分析西晋统一和民族迁徙的因果关系。
学生活动:
听讲并思考:认真听讲,积极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
参与课堂活动:积极参与小组讨论,分享自己的预习成果和见解。
教学方法/手段/资源:
讲授法:通过详细讲解,帮助学生理解西晋统一和民族迁徙的历史过程。
实践活动法:设计小组讨论,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
合作学习法:通过小组讨论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作用与目的:
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西晋统一和民族迁徙的历史,掌握相关知识点。
通过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3.课后拓展应用
教师活动:
布置作业:根据本节课的内容,布置课后作业,如撰写关于西晋统一和民族迁徙的小论文。
提供拓展资源:提供与西晋统一和民族迁徙相关的书籍、网站、视频等资源,供学生进一步学习。
反馈作业情况:及时批改作业,给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