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污染物的跨境转移与环境安全》说课稿2024-2025学年高二地理湘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3
科目
授课时间节次
--年—月—日(星期——)第—节
指导教师
授课班级、授课课时
授课题目
(包括教材及章节名称)
3.3《污染物的跨境转移与环境安全》说课稿2024-2025学年高二地理湘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3
教学内容
本节课选自湘教版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3第三章“环境问题与区域可持续发展”,具体内容为3.3《污染物的跨境转移与环境安全》。本部分主要包括污染物的跨境转移概念、途径、影响及防治措施等知识点。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污染物的跨境转移现象,认识其对环境安全的影响,并掌握相应的防治策略。
核心素养目标
本节课旨在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力、人地协调观和科学思维。学生将通过分析污染物的跨境转移现象,提升地理实践力,理解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培养人地协调观。同时,通过探究污染物的迁移途径和影响,锻炼科学思维,学会运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①掌握污染物跨境转移的概念、途径和主要形式;
②理解污染物跨境转移对环境安全的影响,包括对生态系统、人类健康和经济发展的影响;
③学习并分析污染物跨境转移的防治措施,包括国际合作和国内政策的结合。
2.教学难点
①污染物跨境转移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如何在教学中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认知;
②学生对污染物跨境转移的环境影响的理解,如何将抽象的环境问题转化为学生能够感知和理解的案例;
③结合实际案例,引导学生分析污染物跨境转移的防治策略,提高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教学方法与手段
教学方法:
1.讲授法:通过教师系统讲解,帮助学生理解污染物跨境转移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2.讨论法:组织学生就案例进行讨论,激发学生的思考,培养分析问题的能力。
3.案例分析法:通过具体案例,引导学生分析污染物跨境转移的实际情况,提高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
教学手段:
1.多媒体展示:利用PPT展示污染物的跨境转移过程和案例,增强直观性。
2.视频教学:播放相关纪录片或动画,让学生直观感受污染物跨境转移的现象。
3.网络资源:引导学生利用网络资源,拓展知识面,加深对污染物跨境转移的理解。
教学过程设计
1.导入新课(5分钟)
-教师展示世界地图,引导学生观察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的地理位置关系。
-提问:地球上的不同地区之间是否真的隔绝?它们之间是否存在联系?
-引出主题:今天我们将探讨“污染物的跨境转移与环境安全”这一话题。
2.讲授新知(20分钟)
-教师讲解污染物的跨境转移概念,包括定义、主要形式和途径。
-通过案例展示,如重金属污染、有害化学物质等,分析污染物跨境转移的具体实例。
-讨论污染物跨境转移对环境安全的影响,包括对生态系统、人类健康和经济发展的影响。
-分析污染物跨境转移的防治措施,包括国际合作和国内政策的结合。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从个人和社会层面减少污染物的跨境转移?
3.巩固练习(10分钟)
-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个与污染物跨境转移相关的案例进行分析。
-小组汇报:每个小组选取一名代表,向全班同学汇报他们的分析结果。
-教师点评:针对每个小组的汇报,教师进行点评和总结。
4.课堂小结(5分钟)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污染物跨境转移的重要性及其对环境安全的影响。
-提问:同学们认为我们应该如何应对污染物的跨境转移问题?
-学生自由发言,分享自己的观点和建议。
5.作业布置(5分钟)
-阅读教材相关章节,深入了解污染物跨境转移的防治措施。
-完成课后思考题,思考如何在自己的生活中减少污染物的产生和排放。
-收集并整理与污染物跨境转移相关的新闻或案例,准备下节课的课堂分享。
学生学习效果
学生学习效果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知识掌握
学生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能够准确地理解和掌握污染物的跨境转移的概念、途径和主要形式。他们能够区分不同类型的污染物,了解其跨境转移的常见途径,如大气、水体和土壤等。学生还能够识别污染物跨境转移对生态系统、人类健康和经济发展可能造成的影响。
2.思维能力
在学习过程中,学生通过分析具体案例,锻炼了批判性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他们学会了从多个角度审视问题,提出合理的防治策略,并能够对污染物跨境转移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有更深刻的认识。
3.实践应用
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情境中。通过案例分析和讨论,学生学会了如何将理论知识与实际问题相结合,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例如,他们能够分析国家间在防治污染物跨境转移方面的合作机制,以及如何在日常生活中采取行动减少污染物的产生和排放。
4.环保意识
学生通过学习,对环境污染问题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