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04古今中外的交往
2025年3月7日,在北京“两会”期间的记者招待会上,王毅外长在发言中指出:2024年是国际格局深刻演变的一年,也是中国改革发展阔步前行的一年。中国外交在习近平总书记领航掌舵下取得重要进展,为高质量发展营造了良好外部环境,为变乱交织的世界带来了宝贵的稳定性,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迈出新的坚实步伐。今年的国际形势依然充满挑战,但中国外交初心不改,将继续同各国一道,坚守人间正道,把握时代潮流,捍卫国际公平正义,维护世界和平稳定。
中方将继续按照习近平主席提出的相互尊重、和平共处、合作共赢三原则,致力于中美关系的稳定、健康、可持续发展。同时,希望美方能倾听两国人民的声音,认清历史发展的大势,客观理性地看待中国的发展,积极务实地开展对华交往,同中方一道,共同走好既有利于两国、又造福世界的中美正确相处之道。
1.中国古代的对外交往:可考查丝绸之路、唐朝的中外文化交往、宋代的海外贸易、元朝的中外交往、郑和下西洋、清朝的闭关锁国政策。
2.新中国的外交:可考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万隆会议、维护世界与地区和平、改革开放后的全方位外交、等。
3.结合当前动荡的世界局势给出材料,分析中国为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所起的重大作用。
4.以当前新一轮的中美关税大战等新闻类材料切入,考查中美关系以及中美关系的重大历史影响。
中国古代的对外交往
1.历史学家翦伯赞认为:“张骞在公元前127年之发现西域,其对于当时中国人的刺激,就正像后来1492年哥伦布之发现美洲对欧洲人的刺激是一样的。”这一观点说明(???)
A.当时中国商品经济高度发达,极欲开通丝绸之路
B.欧洲和中亚各国普遍希望与中国广泛交流
C.张骞通西域加强了人们对外部世界的了解
D.张骞通西域刺激了欧洲人开辟新航路
【答案】C
【解析】据题干信息和所学可知,张骞通西域,开阔了当时中国人的视野,加强了人们对外部世界的关注,符合题干“正像后来1492年哥伦布之发现美洲对欧洲人的刺激是一样的”描述,C项正确;张骞通西域的主要目的并非因为商品经济高度发达,而是为了联络大月氏等共同抗击匈奴,排除A项;在张骞所处的时代,欧洲和中亚各国普遍希望与中国广泛交流这种说法并不符合实际情况,排除B项;西汉时期欧洲人并未开始开辟新航路,新航路开辟在15~17世纪,张骞通西域与欧洲人开辟新航路并无直接关联,排除D项。故选C项。
2.杰里·本特利在《新全球史》中讲道:“商路上交换的最主要商品是来自中国的高质量的丝绸。另外,商人、传教士和其他一些旅行者,带着他们的信仰、价值观念和宗教信念去到远方。”作者旨在说明丝绸之路(???)
A.是一条完备的商业网络通道 B.推动了佛教向中国传播
C.起到了沟通东西方文明的作用 D.加强了对西域的管理
【答案】C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商路上交换的最主要商品是来自中国的高质量的丝绸。另外,商人、传教士和其他一些旅行者,带着他们的信仰、价值观念和宗教信念去到远方”可知,丝绸之路不仅是经贸之路,也是文化之路,促进了东西方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表明作者意在说明丝绸之路起到沟通东西方文明的作用,C项正确;根据题干材料可知丝绸之路不仅涉及到商业贸易往来,还涉及到文化交流,排除A项;推动佛教向中国传播只是丝绸之路推动文化交流的表现之一,只是对应题干部分内容,排除B项;西域都护的设置加强了对西域的管理,排除D项。故选C项。
3.唐朝时期,玄奘西行天竺,带回大量佛经回到长安;鉴真六次东渡,将佛经、医药、建筑、绘画、文学等传到日本。由此可知,他们的共同贡献是(???)
A.促进了中外交流 B.维护了国家统一
C.推动了民族交融 D.实现了科技创新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唐朝时期,玄奘西行天竺,带回大量佛经回到长安;鉴真六次东渡,将佛经、医药、建筑、绘画、文学等传到日本”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朝时期玄奘西行将印度的佛学传播到中国,促进中印交流,鉴真不畏艰险,东渡日本,传播佛教、医药、建筑等中国文化,促进中日交流,他们的共同贡献都促进了中外交流,A项正确;玄奘与鉴真都促进了中外文化交流,与维护国家统一无直接关系,排除B项;民族交融主要强调国内不同民族之间的交流和交融,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材料所述玄奘与鉴真都促进了中外文化交流,没有科技创新,排除D项。故选A项。
4.音乐中的佛曲九仙道曲、卢舍那仙曲、菩萨阿罗地舞曲、阿弥陀大师曲,舞蹈中的四方菩萨蛮队舞,杂技中的幻术、戴竿、吞刀、吐火等,都是通过佛教徒的中介,由印度经西域传到中国来的。其中有些是前代传来,而在唐代盛行。由此得知(????)
A.对外交流丰富了中华传统文化 B.佛教传入冲击了儒学的正统地位
C.唐代实行开明宽容的民族政策 D.佛教依靠开展多类艺术活动外传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音乐中的佛曲九仙道曲、卢舍那仙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