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PAGE1页(共NUMPAGES1页)
2025年山东省济南市区域教育中考语文一模试卷
一、(16分)
1.(8分)阅读文段,完成问题。
走近孔子,我们首先踏足三孔之地——孔庙、孔林。这里,是儒家文化的发源地,是孔子智慧与思想的圣地。
孔庙之内,香火鼎盛,游客络绎不绝。①庙宇建筑别具匠心,每一砖每一瓦都诉说着孔子的智慧与伟大。遍布孔庙的匾额,使人敬仰之情油然而生。漫步其中,人们仿佛能听到孔子的声音穿越时空,回荡在耳畔:“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句名言,简洁而深刻,是孔子对人性善良的呼唤,也是对后世无数人的教诲。
孔府内,学者们殚精竭虑地研究儒家经典,传承孔子的思想。他们处心积虑,举手投足间都流露出儒家文化的底蕴。②在这里,一幅幅历史的画面呈现在眼前,让人仿佛穿越回那个礼乐之邦。
③而孔林,则是孔子及其后代的安息之地。在这里,古木遒劲挺拔、碑石林立其间,人们仿佛能感受到孔子那高尚品格与深邃思想的永恒存在。
走近孔子,就是走近一种文化的传承,一种精神的延续。④他的思想,如同璀璨的星辰,引领我们走向更加美好的未来,照亮我们前行的道路。
(1)文段中加点字词的读音和书写不正确的一项是
A.儒(rǔ)
B.教诲
C.底蕴
D.劲(jìng)
(2)文段中加点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络绎不绝
B.油然而生
C.殚精竭虑
D.处心积虑
(3)文段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的一项是
A.①
B.②
C.③
D.④
2.(8分)班级开展主题为“少年正是读书时”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和小语、小文根据要求完成下面小题。
【活动二理解文字?提升阅读素养】
(1)为了解本校学生课外阅读情况,同学们进行了问卷调查并做出统计。请你为下面两张调查统计图各写一条结论,并就此向本校学生提出阅读建议。
①调查结论:②阅读建议:
【活动三深究文字?理解文字美德】
(2)小语准备去采访全国道德模范林生丽奶奶,请你依据材料为他设计两个采访问题
【人物故事】从棉花厂下岗后,林生丽走上自主创业之路。1995年,41岁的她开办凯阳餐馆,其独特的“自助餐”方式和新颖的“光盘行动”理念,吸引众多居民前来体验。“让低收入者、家里困难的都可以到店里吃得起饭”,这是林生丽创业之初许下的承诺。28年来,她用一碗溢满“诚信”芳香的粉面,温暖市民的胃,更温暖市民的心。
二、(36分)
3.(21分)阅读下面文段,完成问题。
甲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诸葛亮《诫子书》)
乙
公父文伯①退朝,朝其母,其母方绩②,文伯曰:“以吾之家而母犹绩,吾不能事母乎?”其母叹曰:“昔圣王之处民也,择瘠土而处之,劳其民而用之,故长王天下,夫民劳则思,思则善心生。逸则淫,淫则忘善,忘善则恶心生。沃土之民不树,逸也;瘠土之民莫不向义。劳也。明而动,晦而休,无日以怠。今尔在下位朝夕处事犹恐忘先人之业。况有怠情,其何以避辟③?恐汝有废先人。”
(节选自《国语?鲁语》,有删改)
【注释】①公父文伯:鲁国大夫。②绩:织布。③辟:罪名。
(1)下列对词语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非宁静无以致远”与成语“闲情选致”中的两个“致”,意思不同。
B.“意与日去”与“鸣之而不能通其意”中的两个“意”,意思相同。
C.“其母方绩”与“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中的两个“方”,意思相同。
D.“挥瘠土而处之”与“两岸连山,略无阙处”中的两个“处”,意思不同。
(2)下列对文中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夫君子之行”中的“之”与“劳其民而用之”中的“之”,意义和用法相同。
B.“静以修身”中的“以”与“以吾之家而母犹绩”中的“以”,意义和用法不同。
C.古人常在家信中寄语子女弟侄,予以教诲劝勉,这是古代家庭教育的一种方式。
D.“庐”是简易的房舍,《陋室铭》中“南阳诸葛庐”是诸葛亮隐居南阳住的草庐。
(3)下列对甲、乙两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乙两文都是叙议结合,叙述解实,论证有力,阐明哲理,引人深思。
B.甲文句式整齐,读来富有韵律美;乙文以人物对话为主,人物形象鲜明。
C.甲文画线语句先正后反,论述了“静”与“学”“才”“志”之间的关系。
D.乙文中文伯之母察觉到儿子思想问题,及时劝诫,富有智慧,教子有方。
(4)乙文画线句有两处需要断句,请在需要断句的选项标号下画“√”。
今尔在A下位B朝夕C处事D犹恐之回无人之业
(5)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