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
课程基本信息
学科
历史
年级
七年级
学期
秋季
课题
秦末农民大起义
教学目标
1.读图文,了解陈胜、吴广起义历史事件概况。
2.析图文,掌握秦暴政的具体表现,认识秦末农民大起义的根本原因
3.思图文,观察秦末起义形势图,了解秦末反秦浪潮,认识秦亡的原因,理解人民才是历史的创造者和推动者的道理,阶级斗争在阶级社会中的重要作用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秦末农民起义的原因
教学难点:
认识阶级社会中阶级斗争、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播放秦始皇一统天下的视频和网友对秦王评价的文章。
提出问题:他们把秦始皇称为“我那迷人的老祖宗”。秦始皇为什么受到这群粉丝的热捧呢
学生对秦始皇的功绩进行回顾。提出问题:那么,秦始皇在秦朝也有这么大的魅力吗?
展示两则秦始皇出行险情材料,分析为什么秦始皇会遭遇刺杀?
二、新课讲授
(一)最初的呐喊——大泽乡起义
1.子任务一:呈现大泽乡起义图片和相关文字史料,提出问题:从图中能捕捉到哪些历史信息呢?或者大家有哪些疑惑点呢?
教师总结:发动起义的原因是在公元前209年,有900多个农民被征发去戍守渔阳。他们走到大泽乡时,遇上大雨,道路泥泞,无法前行,不能按期到达,戍守误期要被处死。领队陈胜和吴广认为,与其送死不如起来反抗,于是杀死押队的军官,对众人说:我们因遇雨误期,肯定要被杀头;即使去戍边,大多数人也会死去。“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大家听了情绪激昂,齐声响应,“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决心反抗。
2.子任务二:根据课本并结合秦末农民起义图,尝试画出陈胜吴广起义的过程。
教师总结:首先在大泽乡发动起义后,队伍迅速发展。在攻占陈县后,在大家的拥护下,陈胜称王,建立了张楚政权。他派人到各地联络,号召天下共起反秦。各地农民及六国贵族纷纷起兵响应,起义军不新壮大。陈胜派主力向西进攻,直逼咸阳。秦二世非常恐慌,紧急把建造骊山陵的几十万刑徒武装起来进行反击。由于起义军未经过严格的军事训练,作战实力有限,内部也存在矛盾,缺乏后援,经过两个多月的艰苦战斗,最终失败。
3.阅读两则材料,分析陈胜吴广起义的意义。
教师总结:材料一体现了是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大起义;材料二体现了他们的革命首创精神,鼓舞了后世千百万劳动人民起来反抗残暴的统治。
(二)最差的时代——秦的暴政
子任务三:析图文,如果没有这场大雨,秦末农民起义还会爆发吗?任选一则资料卡说明理由。
教师总结:我们了解到了秦朝的残暴统治有:徭役、兵役繁重;秦二世暴政;沉重的赋税;焚书坑儒;法律严苛,刑罚残酷;知道了秦末农民大起义的根本原因在于秦的残暴统治。因此,遇雨误期只是偶然,直接推动了农民大起义,但是即便不下雨,起义也是必然会发生的,我们可以得知秦末农民大起义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性与偶然性。
最后的哀叹——秦的灭亡
子任务四:大泽乡起义虽然失败灭,但是反秦的浪潮平息了吗?观察秦末起义形势图,秦末农民起义形势有何特点?起义形势的特点说明了什么?
教师总结:时间上:起义蔓延形势快;空间上:范围广且集中在原六国之地;秦朝统治不得人心,原六国旧势力尚存且趁乱而起。
追问:图中还有哪些起义军?项羽、刘邦为何纷纷响应?
教师总结:可以看到骁勇善战的项羽,跟随叔父项梁在吴中起义反秦,破釜沉舟,歼灭秦军主力,还有出身平民,曾为小吏的刘邦,抓住时机,直抵秦都咸阳;秦王赢政吞并六国之后,废置各国的王室和封建贵族,将六国剩余贵族大部分迁移到了咸阳。但这些人出于对秦王朝灭亡自己国家的仇恨,形成了强大的复国势力,当机会来临,他们毫不犹豫举起了反秦复国的旗帜。而六国故地的人民一方面忍受着秦的暴政,另一方面出于对故国的怀念,当看到故国的旗帜重新飘扬时,也纷纷加入了反秦的队伍。
子任务五:思图文,议一议为什么反秦浪潮并未平息?
教师总结:陈胜吴广起义把原来秦朝刚硬的统治秩序打乱了,这就给了各种势力纷起响应、互相角逐的机会,刘邦、项羽后来成为了其中影响力最大的势力,并最终灭了秦。
从这个角度上说,陈胜、吴广首发的农民起义在一定意义说也是重塑了中国历史进程的走向。他们唤起了人民的觉醒和反抗意识他们的革命首创精神和追求自由公平的意愿在中国后续的历史和社会发展中有着深远影响。因此,我们可以得知阶级斗争、人民群众对历史发展是有推动作用的。
过渡:秦朝仅存在短短十几年就退出了历史舞台,从公元前221年,秦统一中国到公元前207年秦朝灭亡,一个强大的帝国走向灭亡,能够引起我们的思考,从中我们能得出哪些启示呢?
教师总结: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得民心者得天下,国家的治理应该时刻以人民利益为上。这对于我国的民生建设也有着启迪意义。
三、课后拓展
历史值得被铭记,“一个民族要有一群仰望星空的人,他们才有希望”。中华文明之所以源远流长,永不陨灭,正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