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培根随笔》读后感700字.pdf
文件大小:164.43 KB
总页数:3 页
更新时间:2025-03-21
总字数:约5.03千字
文档摘要

《培根随笔》读后感700字(精选5篇)

《培根随笔》是英国随笔文学的开山之作,也是西名著中的经典著作。下面是小

编为大家整理的《培根随笔》读后感700字,如果大家喜欢可以分享给身边的朋

友。

《培根随笔》读后感700字【篇1】

培根随笔》是十九世纪英国的著名作家弗朗西斯·培根一生心血之结晶。在这本书

中,培根几乎谈遍了人类生活的的面面。他见解独到,发人深省,令人回味无

穷。

我是在六年级的时候接触这本书的,当初是因为朋友的极力推荐,其实我当时很不

以为然。但之后某一天因为实在无聊,才让它重见天日。不知不觉中,我竟然迷上

了这本书。每个章节我都要看许多遍,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他的《论死亡》中的一

句:“复仇之心可以征服死亡,爱恋之心足以蔑视死亡,荣誉之心会献身死亡,悲

痛之心会奔赴死亡,恐惧之心会预期死亡。”

对此,我深有感悟:一个人在仇恨的驱使下,可以做出任何事,为了报仇,就连付

出性命都在所不惜;当两个人相爱,并且爱得很深的时候,死亡便在他们心中变的

微不足道;人为了获得赞赏,为了让自己名留青史,为了让别人在提到自己的名字

时用华丽的辞藻来修饰,可以将自己的生命献给死亡;一个人在极度悲痛、伤心之

时,可能会因为承受不住而自杀什么的;人在因为什么东西而担惊受怕的时候,就

会不由自主的想起自己的未来,为自己的命运而担忧……虽然我可能永远不会因为

这些东西而投向死亡轻柔的怀抱,因为我的人生很平淡,而且可以说大部分的人生

都是很平淡,但这并不妨碍我追求轰轰烈烈的人生,甘于平凡,却不甘于平庸。

虽然我现在并不大,但也并不小,已经能明白死亡的含义了,死亡意味着离别、痛

苦,不仅是自己的,还有家人,如果争气一点的话,可能还会有更多人,但我觉得

能为别人作出贡献的死亡才是有意义的,像普通人一样,碌碌无为的过完自己的一

生。我不想在生命的尽头,当走马灯放映时,像看一场烂片一样索然无味,甚至心

生厌恶。“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每当我吟诵李清照的这句诗时,就会心潮

澎湃。有人可能觉得我好高骛远,都还没成年就想死的事,但我觉得这是对人生的

一种不满,是一种拒绝平庸的表现。

培根的每句话都蕴藏着做人的道理,从他的话中可以看出,他是一个三观非常正直

的人。《培根随笔》中,他的每一句话都更能让读者在阅读中塑造自己的世界观和

价值观。在看完这本书后,我印象中的培根是个语言正中红心,但同时令人遐思的

牙尖嘴利的英伦绅士的形象。

《培根随笔》这本书让我懂得了许多道理,我很享受与它相伴的时光。

《培根随笔》读后感700字【篇2】

在阅读《培根随笔》后,大概大家都会想,培根理解感情、事物是如何深刻长远,

针针见血。

在随笔中,他更显于口语表达,但是却也生辟难懂,也许是隔了时代的关系吧。他

多用引用手法,引用史上众多哲人的话,或点明主题,或对错误的言论进行颠覆,

很大胆。而且熟知如此之多的伟人言论,他也必是饱览群书吧,且他对很多的伟人

也有行为、人平的了解,包括他们的成功、感情,似乎都非常清楚,而且对此也作

了描述、分析、论证,书中也引用过各国各地区各民族的谚语,也让人见识大增。

培根应该极爱《圣经》,因为随笔中大量提及《圣经》中的人物及言语,而且引用

也到位,这既可证明他深厚的文学功底,也可证明《圣经》的名不虚传。

而在真正的内容上,让人更是大获收益。在随笔中的每一篇文章,都感觉深刻到了

极点,在一些贴切你内心的东西时,更是犹如一把利剑,越加锋芒,插进你的内

心,并像某种生物在你的内心越钻越深,把你的某些不敢承认的情感心理曝露出

来,但之后你又觉得心安理得,并开始决定摆脱它。例如,在《论嫉妒》中,他对

哪些人容易嫉妒就作了精确的分析和细致的描写,无德者,好打听闲话者,无法克

服缺陷的人,等等。在这些人中,差不多都不是什么说得上口的,我也有过嫉妒,

大家都有过。但嫉妒也不就正如《圣经》中所说的“凶眼”。有利有害,嫉妒也可

使人拥有上进心。

我则最喜欢书中这句话——一个本该秉承天意,追求高尚目标的人,却一事不做而

只拜倒在一个小小的偶像面前,成为自己感观的奴隶,而上帝赐以人眼睛,本该有

更高尚的用途的。当我深入它,我更为自己以前的某些行为感到懊悔与不耻。我想

我从小就自负,却到现在变成嫉妒他人,我是该反省了。我认为自己应去追求更高

尚的东西——虽然现在的自己并不高尚,而且想要高尚也并不容易。

在《论友谊》中,他只就君主帝王来说明友谊,而且在他的短文中,说明也多是举

君主帝王,为什么?而且在多篇短文也与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