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呐喊》读后感400字.pdf
文件大小:163.25 KB
总页数:3 页
更新时间:2025-03-21
总字数:约4.34千字
文档摘要

《呐喊》读后感400字(精选7篇)

《呐喊》是鲁迅继《狂人日记》之后的第二部经典说集。这是中国的一部名著。

这也是一本世界名著。这本书中的一些文章我们很熟悉。比如《故乡》等鲁迅名

著。以下是编为大家精心准备的《呐喊》读后感400字。仅供参考

《呐喊》读后感400字(精选篇1)

和散文相比,说可能本身便具备较高的可读性,在阅读中,你走入鲁迅先生们的

世界。走入《故乡》,走入那片瓜地,走近那个手持钢叉的少年,走进那段儿时欢

乐的少年时光,彼时雪中捕鸟,瓜田刺猹;彼时年少轻狂,幸福时光。

走入《故乡》,走入那一声生疏的“老爷”,将曾经的年少友谊打得粉碎,闰土无

法冲破当时几千年间形成的封建礼法观念,当时的人们都无法冲破这些纲常道德对

人的束缚和压制。走入《故乡》,走进另一个让我印象深刻的人——豆腐西施杨二

嫂,常人道:君子爱财,取之有道,而杨二嫂可以说是不折不扣的为了钱财利益,

不折手段,她是这部事里真正的人,不讨喜的人。

我想鲁迅写这个人的目的是为了警示自己,警示鲁迅先生人吧。纵使生活会如此艰

辛,人活着也不能没有信仰,失去最基本的道德准则,遗失人与人最基本的感情。

至于结尾那句经典“人世间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变成了路”相比于绝望的轮

回,我还是更愿意接受那个我们初中时的.解释——世间总有希望,一切总会变

好。

《药》则是以“肺结核”为事情的核心,“血馒头”为全文的线索。我们读到老栓

为了救自己身患痨病的儿子,卖力工作,为一个血馒头一掷千金。这种亲情父子情

在令我们唏嘘不已的同时,也激发起了我们的思考,当时的国人是在怎样的一种封

建环境中,习惯了蒙蔽和愚昧无知,这种思想可能比痨病本身更为可怕。鲁迅也希

望,那个染满革命烈士鲜血的馒头,可以成为一块石头落在人民心中,可以一石而

激起千层浪,唤醒迷茫的国人。

《呐喊》读后感400字(精选篇2)

在寒假之际,我们读了鲁迅先生的《呐喊》给我的感触异常深刻。

如果问我在《呐喊》中最喜欢哪一篇,我肯定毫不犹豫的选择《药》这篇文章主要

讲了老栓的儿子得了痨病,为了救儿子,老栓决定花高价钱买“人血馒头”给儿子

治病。为了这个“仙丹馒头”老栓在茶馆中卖力工作,可是最后,老栓迷信的想法

却害死了儿子。而这种旧社会的迷信想法处处体会着中国社会、人民的愚昧、无知

和迂腐!让人们深深地对自身的无知而感到可悲。

不仅如此,在《故乡》中为我们呈现出的那个机智勇敢的闰土,曾是该作者鲁迅

先生多么要好的朋友!长大以后,还不是分出了地位阶级,闰土还不是生生叫了鲁

迅一声“老爷”!这不正表现出了当时人民在受到封建势力的压迫的情形吗?

而那个以偷为职业孔乙己因为偷了有钱人的书竟被打断了腿最后死去,这篇《孔乙

己》不是象我们展示了中国教育的堕落吗?我们看到了一个虽然没有钱,但是渴望

学习,甚至不惜去偷的人的死,难道不觉得悲哀吗?

看完了这本书,我才明白旧社会的封建迷信思想和堕落。同时也让我越发的敬佩鲁

迅先生以笔为武器的一生。

《呐喊》读后感400字(精选篇3)

这次寒假,我看了鲁迅写的一本说,是《呐喊》。你知道吗?鲁迅可是伟大的文

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他翻译和编写了许多部说,如:《呐喊》《彷徨》等,

都反映了旧社会时的情景。鲁迅以笔为武器,战斗了一生。他本是要学医来治疗人

们的,可他后来才懂得人们不是身体上有了伤,而是灵魂出了问题,正如他自己所

说:“惟有民魂是值得宝贵的,惟有它发扬起来,中国才有真进步。”

书中有个故事“阿Q正传”对我印象最深,阿Q不是真实的人,是被鲁迅拟化的一个

人物,随着他我看到了当时社会弱肉强食的恶劣行为:地主非常霸道,经常欺压百

姓,还见了杀革命党人的惨状等。我从书中知道阿Q是一个没有朋友,没有关心他

的人,但又总能让自己赢。也告诉我们要多帮助,关爱身边的人,不管是谁。

为什么书名为《呐喊》?因为作者想通过书的方式拯救旧社会,为人们呐喊助威,

呼吁人们要站立起来,不能再被别人这样羞辱。说到呐喊,作为现代的我们也应该

呼吁人们铭记这些历史,努力、奋发学习,为祖国献上自己的一份力!现代社会还

需讲文明,有礼貌,多多帮助他人。这样才会使我们的祖国更加繁荣昌盛。

《呐喊》读后感400字(精选篇4)

《呐喊》正如书名,是鲁迅在那个黑暗的时代为了民族为了人民,发出的最深沉的

呐喊疾呼。

作者用写实主义手法描写狂人的多疑敏感、妄想,都符合迫害狂的病态特征,用象

征主义的手法写狂人含义双关的表述。其中《狂人日记》是对封建势力作得象征性

描绘,将写实的手法和象征的手法结合得天衣无缝。从而产生了极强的艺术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