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卡通风拒绝校园欺凌校园霸凌主题班会PPT.pptx
文件大小:2.91 MB
总页数:23 页
更新时间:2025-03-21
总字数:约2.67千字
文档摘要

摒弃欺凌恶习塑造文明校园演讲者:某某老师

目录Part01校园欺凌的特点Part02对校园欺凌说“不”Part03校园欺凌的原因Part04校园欺凌的伤害

校园欺凌的特点Part01第一部分

Part01校园欺凌的特点一校园欺凌往往具有行为表现的群体性,欺凌者们常常会以集体的形式采取行动,如集体对受害者进行围堵、拦截。在放学途中,几个欺凌者可能会故意堵住受害者的去路,将其围在中间,使其无法逃脱,然后实施欺凌行为,这种集体行动会让受害者感受到更大的压力和恐惧。群体中的成员可能会相互模仿欺凌行为

Part01校园欺凌的特点二校园欺凌往往具有突发性,言语行为的突然爆发:欺凌者可能会毫无征兆地对受害者进行言语攻击。肢体欺凌行为通常也具有很强的突发性。可能在学生们正常走路、玩耍的时候,欺凌者会突然冲过来推搡、绊倒受害者,或者在排队时,突然对受害者进行踢打。

Part01校园欺凌的特点三校园欺凌往往具有起因上的微小化与意外性,许多校园欺凌事件是由一些极小的事情引起的,这些琐事在常人看来可能微不足道,但却能成为欺凌的导火索。比如,两个同学因为不小心碰掉了对方的书本,或者在食堂打饭时插队引发了一点小争执,就可能迅速升级为欺凌行为,一方可能会突然动手打人或者召集同伴来对另一方进行报复。

Part01校园欺凌的特点四校园欺凌往往具有欺凌现象难以根除性,社会文化中的一些不良因素,如暴力文化、弱肉强食观念等,会对青少年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为校园欺凌的滋生提供土壤。此外,家庭环境的影响也具有长期性,如果一些家庭存在暴力行为或不良的教育方式,孩子在这样的环境中成长,更容易成为欺凌者或受害者,这种家庭环境的影响很难在短时间内消除。

对校园欺凌说“不”Part02第二部分

Part02不做受害者牢记学校保卫处电话、老师办公室电话,以及当地报警电话110,遇到危险时能迅速求助。一旦发现校园内存在潜在的欺凌风险或自己受到威胁,第一时间向老师、家长报告。如果遭遇可疑情况或潜在威胁,尽量记住对方的外貌特征、衣着、口音等信息,以便后续提供线索。

Part02不做欺凌者学习有效的沟通方法,包括倾听他人意见、清晰表达自己的想法、尊重他人观点等,在与同学交往中,保持良好的沟通和互动,避免因沟通不畅而产生矛盾和冲突。积极与同学建立友善、互助的关系,主动与他人交流合作,共同参加有益的活动,通过正常的社交方式获得友谊和支持,而不是通过欺凌来获取关注或地位。

Part02不做附和者或冷眼旁观者目睹欺凌发生,大声喝止,表明此行为不可取,吸引周围人注意,威慑欺凌者。在确保自身安全前提下,冲过去拉开欺凌者与受害者,避免伤害加剧。第一时间向老师、辅导员详细描述欺凌场景,包括时间、地点、人物等。

Part02不应该对受害者的求助视而不见若目睹欺凌正在发生,在确保自身安全的前提下,立即上前制止,大声喝止欺凌者,或者将受害者带离危险区域。迅速向老师、学校安保人员或其他成年人报告欺凌情况,提供详细信息,包括时间、地点、参与人员等,以便他们及时介入处理。

校园欺凌的原因Part03第三部分

Part03社会因素社会阶层观念也会影响校园环境。在一些社会观念中,不同的经济阶层被赋予了不同的地位和评价。这种观念可能会在校园中被学生所接受,使得他们根据家庭经济条件来划分同学群体。一些学生可能会形成小团体,排斥那些来自经济条件较差家庭的同学,这种行为很容易发展成为校园欺凌。

Part03学校环境和组织文化教师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起着重要的榜样作用。如果教师在处理学生之间的矛盾时不能做到公平、公正,或者自身存在言语暴力等不良行为,会给学生树立不好的榜样。教师在批评学生时使用侮辱性的语言,会让学生认为这种行为是可以接受的,从而可能在同学之间也使用类似的语言。

Part03家庭环境与教养方式在家庭关系冷漠的环境中成长,孩子会感到孤独和无助。这种情感上的孤独会促使他们在学校寻找一种方式来填补内心的空虚。有些孩子可能会选择通过欺凌他人来获得一种控制感和归属感。他们可能会欺负比自己弱小的同学,让自己感觉在某个群体中是有地位的,或者通过这种方式引起他人的关注,缓解自己的孤独感。

Part03认知水平局限缺乏对行为后果的认知,一些欺凌者由于年龄小或认知发展不完善,不能充分理解自己的欺凌行为会给被欺凌者带来多么严重的身体和心理伤害,也意识不到自己的行为可能会导致的法律后果。自我认知偏差,部分欺凌者过度高估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