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值链视角下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构建
摘要高质量发展要求下,高职院校必须找准发展方向,使资源投入能够凸显自身特色并形成核心竞争力。以波特经典价值链模型为参考,分析高职院校社会价值生成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三大职能运行活动,并将其归纳成为9项基本活动与5大辅助活动,构建高职院校价值链模型。提升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应围绕社会价值贡献展开:要高度重视中心职能的履行,做好专业布局规划;要紧扣价值生成主线,提升资源能力;要认识禀赋差异,彰显特色发展道路。
关键词高职院校;价值链模型;核心竞争力;职能运行;价值增值
高质量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时代命题。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的要求。高等职业院校在现代职教体系中居于主体地位[1],高质量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对高职院校高质量发展提出更高要求。2022年1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深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的意见》明确“一体两翼五重点”的建设方略;2023年7月,教育部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快推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重点任务的通知》,明确以11项重点任务为抓手推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面对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多任务、多项目的叠加,高职院校必须思考如何实现在有限资源投入下形成核心竞争力,从而达到高质量发展目标。尽管业界普遍认同核心竞争力的提升是高职院校高质量发展的根本,但如何提升核心竞争力尚在探讨。价值链理论认为组织的核心竞争力来源于通过各种组织职能活动创造的价值,基于此,本文从高校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三大职能出发,借鉴价值链理论分析高职院校职能运行活动,构建价值链模型,以期助推高职院校找准方向、精准发力,打造自身核心竞争力。
一、高职院校价值呈现:问题探讨的起点
(一)使命:高职院校的社会价值彰显
使命是组织存在的根本理由[2],组织的使命回答了组织存在的价值。高职院校作为一种社会公共组织,其价值贡献主要表现在推动社会进步、提供公共服务、促进社会和谐等方面。
第一,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办学目标定位使高职院校通过培养人才推动社会进步的使命更具时代价值。2022年,新修订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首条即点明职业教育应当“提高劳动者素质和技术技能水平,促进就业创业”,确定职业教育“是培养多样化人才、传承技术技能、促进就业创业的重要途径”。人才是社会进步、事业发展的先决条件,高技能人才占比越高,则人口集聚对区域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越大[3]。
第二,高职院校是社会公共服务承担的重要组织,职业培训是职业院校的法定职责。2021年,教育部出台《本科层次职业学校设置标准(试行)》,明确要求本科职业学校必须“落实学历教育与培训并举的法定职责,近5年年均非学历培训人次数不低于全日制在校生数的2倍”,并要求学校应当形成技术技能特色服务,着力解决生产一线技术或工艺实际问题,“近5年横向技术服务与培训年均到账经费1000万元以上(文科专业为主的学校500万元以上)”。设置标准是组织承担使命的规范要求,政府管理部门的要求映射出高职院校公共服务的使命价值。
第三,高职院校发挥着促进社会和谐的不可替代作用。2005年,欧盟发布的《实现教育与培训的现代化:欧洲繁荣与社会和谐的关键因素》将提高职业教育的吸引力、发展高质量的职业教育看作是促进社会包容与和谐、增强公民流动性和就业能力及发展国家竞争力的关键因素[4]。我国职业教育70%以上的学生来自农村,高职就业率超过90%,专业对口就业率稳定在70%,2013-2020年,累计有800多万贫困家庭学生接受职业教育,每年有30万左右的退役军人、下岗待就业人员、农民工和新型职业农民等社会生源接受高等职业教育[5]。高职院校在提升社会人员整体知识技能水平、防止阶层固化、缩小贫富差距、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助推乡村振兴等方面贡献巨大,其促进社会和谐的使命担当毋庸置疑。
(二)职能:高职院校的职责与功能
“大学职能是大学应承担的社会职责和履行这种职责的能力统一体”[6],大学职能的丰富和嬗变与社会变革密切相关[7]。建国初期,我国高等教育主要强调专门人才培养职能,1999年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明确高等学校应开展教学、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活动,服务于人才培养的中心工作,这实质上在法律层面明确了高等学校三大职能。
尽管作为高等学校的高职院校与普通高校职能表述相同,但类型的差异使两者职能履行存在着内涵差异。一是教学职能维度,相较普通高校,技术技能要求是高职院校培养人才的核心,2021年我国修订完成的《职业院校专业目录》强调了高职专科培养的人才主要从事技术、工程技术工作[8],由此更新发布的各专业教学标准进一步明确了专业的职业面向、目标定位、专业能力、专业课程与实习实训、职业证书要求等,与普通高校人才培养要求有着显著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