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总则
1.目的
为加强公司合同信用管理,规范合同信用行为,防范合同风险,维护公司合法权益,提高公司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特制定本制度。
2.适用范围
本制度适用于公司及所属各部门在签订、履行各类合同过程中的信用管理活动。
3.基本原则
合同信用管理遵循依法合规、全面覆盖、全程监控、预防为主、奖惩分明的原则。
二、合同信用管理机构及职责
1.信用管理领导小组
-组成:由公司总经理担任组长,各副总经理担任副组长,各部门负责人为成员。
-职责
-负责制定公司合同信用管理的方针、政策和制度。
-研究决定合同信用管理工作中的重大事项。
-对合同信用管理工作进行监督和指导。
2.信用管理部门
-设置:公司设立专门的信用管理部门,配备专职信用管理人员。
-职责
-负责制定和完善合同信用管理制度、流程和标准。
-组织开展合同信用风险评估和预警工作。
-对合同签订、履行过程进行跟踪和监控,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
-建立和维护合同信用档案,负责合同信用信息的收集、整理、分析和报告。
-协助处理合同纠纷,参与诉讼、仲裁等法律事务。
-对公司员工进行合同信用管理培训和教育。
3.各部门职责
-业务部门
-负责合同的起草、谈判、签订和履行工作。
-配合信用管理部门开展合同信用风险评估和预警工作。
-及时向信用管理部门反馈合同履行过程中的异常情况。
-负责本部门合同信用档案的整理和归档工作。
-财务部门
-负责审核合同中的财务条款,确保公司财务利益。
-协助信用管理部门对合同对方的财务状况进行调查和分析。
-负责合同款项的收付管理,监督合同履行情况。
-法务部门
-负责审查合同的合法性和合规性,提供法律意见和建议。
-参与合同纠纷的处理,提供法律支持和服务。
-对公司员工进行法律培训和教育,提高员工的法律意识。
三、合同信用风险评估与预警
1.风险评估内容
-合同对方主体资格:审查合同对方是否具有合法的经营资格、良好的商业信誉和履约能力。
-合同条款:审核合同条款是否明确、具体、合法、合规,是否存在潜在的法律风险和漏洞。
-合同履行能力:评估合同对方的生产能力、技术水平、资金状况、人员配备等是否能够满足合同履行的要求。
-市场环境:分析市场需求、市场价格、市场竞争等因素对合同履行的影响。
2.风险评估方法
-资料审查:收集合同对方的营业执照、资质证书、财务报表、业绩记录等相关资料,进行审查和分析。
-实地考察:对合同对方的生产经营场所、设备设施、人员情况等进行实地考察,了解其实际情况。
-信用调查:委托专业的信用调查机构对合同对方的信用状况进行调查和评估。
-数据分析:运用数据分析工具,对合同对方的历史交易数据、行业数据等进行分析,评估其信用风险。
3.风险等级划分
根据风险评估结果,将合同信用风险分为高、中、低三个等级。
-高风险:合同对方存在严重的信用问题,如欺诈、违约记录较多、经营状况恶化等,可能导致公司重大经济损失。
-中风险:合同对方存在一定的信用问题,如信用记录一般、经营状况不稳定等,可能对公司造成一定的经济损失。
-低风险:合同对方信用状况良好,履约能力较强,对公司造成经济损失的可能性较小。
4.预警机制
-建立预警指标体系:根据合同信用风险等级划分,制定相应的预警指标,如逾期付款天数、违约次数、经营业绩变化等。
-设置预警阈值:明确各预警指标的阈值,当指标达到或超过阈值时,发出预警信号。
-预警处理:信用管理部门接到预警信号后,及时进行调查和分析,评估风险程度,并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处理,如暂停签订合同、加强跟踪监控、要求对方提供担保等。
四、合同签订管理
1.合同起草
-业务部门负责合同的起草工作,合同内容应符合法律法规和公司利益,明确双方的权利和义务。
-合同条款应包括合同标的、数量、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