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工作人员职业防护管理制度.docx
文件大小:40.09 KB
总页数:10 页
更新时间:2025-03-21
总字数:约3.86千字
文档摘要

?一、总则

1.目的

为加强工作人员职业防护管理,降低职业暴露风险,保障工作人员的身体健康和安全,特制定本制度。

2.适用范围

本制度适用于本单位所有工作人员在工作过程中面临的职业防护管理。

3.依据

依据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如《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医院感染管理办法》等,以及行业标准和规范,制定本制度。

二、职业防护管理组织与职责

1.职业防护管理委员会

成立由单位领导、各部门负责人等组成的职业防护管理委员会,全面负责单位职业防护管理工作的决策、协调和监督。

-定期召开会议,审议职业防护工作计划、措施和重大事项。

-协调解决职业防护工作中的问题,确保各项防护措施的有效实施。

2.各部门职责

-医务部门

-负责制定和修订职业防护相关操作规程和指引。

-组织开展职业防护培训和教育活动。

-对职业暴露情况进行评估和处置,指导工作人员采取正确的防护措施。

-后勤保障部门

-提供必要的职业防护用品,确保其质量合格、数量充足,并做好储存和发放管理。

-负责职业防护设施的维护和更新,保障工作场所的安全条件。

-人力资源部门

-将职业防护培训纳入员工培训计划,确保员工接受必要的职业防护知识培训。

-在人员招聘、调配等工作中,考虑职业防护因素,合理安排工作岗位。

-各临床科室

-负责本科室工作人员职业防护措施的具体落实,监督工作人员正确使用防护用品。

-及时报告本科室发生的职业暴露事件,并配合相关部门进行调查和处理。

三、职业防护培训与教育

1.培训计划

-医务部门应根据不同岗位和工作特点,制定年度职业防护培训计划,明确培训内容、对象、时间和方式等。

-培训计划应涵盖职业防护法律法规、防护知识和技能、职业暴露的预防与处置等方面。

2.培训内容

-法律法规:讲解《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等相关法律法规,使工作人员了解其权利和义务。

-防护知识:介绍各类职业危害因素的识别、危害及防护方法,如化学毒物、生物病原体、物理因素等。

-防护技能:培训正确使用个人防护用品的方法,如口罩、手套、防护服等的佩戴与脱除;讲解职业暴露后的紧急处理措施,如伤口冲洗、消毒等。

-案例分析:通过实际案例分析,加深工作人员对职业防护重要性的认识,提高应对职业暴露的能力。

3.培训方式

-集中授课:定期组织全体工作人员进行集中培训,邀请专家或专业人员进行授课。

-现场演示:在工作现场由专业人员进行防护用品使用的现场演示和操作指导。

-网络学习:利用单位内部网络平台,提供职业防护相关的学习资料和视频,供工作人员自主学习。

-专题讲座:针对特定岗位或职业暴露风险较高的人员,举办专题讲座,进行深入培训。

4.培训考核

-对参加职业防护培训的工作人员进行考核,考核方式可采用笔试、实际操作等。

-考核结果应记录在案,作为工作人员职业防护知识和技能掌握情况的依据。

-对考核不合格的人员,应进行补考或重新培训,直至考核合格。

四、职业防护用品管理

1.防护用品配备标准

-根据不同工作岗位的职业危害因素,按照国家相关标准和规范,确定防护用品的配备种类和数量。

-例如,接触化学毒物的岗位应配备相应的防毒面具;接触生物病原体的岗位应配备防护服、口罩、手套等。

2.采购与验收

-后勤保障部门负责职业防护用品的采购工作,应选择具有资质的供应商,确保防护用品的质量符合国家标准。

-采购的防护用品应附有产品合格证、质量检验报告等相关资料。

-对采购的防护用品进行验收,检查其外观、规格、性能等是否符合要求,不合格的产品不得入库使用。

3.储存与发放

-设立专门的职业防护用品储存仓库,保持仓库通风良好、干燥、清洁,温度和湿度符合要求。

-防护用品应分类存放,并有明显的标识,避免混淆和损坏。

-根据工作人员的实际需求,定期发放职业防护用品,并做好发放记录,记录内容包括发放时间、人员、品种、数量等。

4.使用与维护

-工作人员应按照操作规程正确使用职业防护用品,不得擅自更改或降低防护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