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依宪治国》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统编版初中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下册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地位与作用
《坚持依宪治国》是统编版初中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坚持宪法至上》第二节《保障宪法实施》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本单元旨在引导学生树立宪法意识,增强法治观念。而《坚持依宪治国》这一课时,从宪法的地位、内容等方面深入阐述了宪法的重要性,是学生理解宪法精神、树立宪法权威的关键一课。通过学习,学生能够明白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为后续学习宪法的实施、公民的权利与义务等内容奠定坚实基础,在整个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体系中具有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
(二)教材内容分析
教材开篇点明宪法的重要地位,紧接着从宪法规定的内容、宪法的法律效力、宪法的制定和修改程序等方面,详细阐述了宪法为什么是国家的根本法。同时,通过对比普通法律与宪法,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宪法特殊性的理解。此外,教材还引入了诸多宪法相关的案例和资料,如宪法修改的过程、宪法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等,使抽象的宪法知识变得具体可感,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学生能够准确阐述宪法是国家根本法的具体表现,包括宪法规定的内容、具有的法律效力、制定和修改程序等方面。
清晰区分宪法与普通法律的不同,理解宪法在国家法律体系中的核心地位。
熟知我国宪法的构成及基本原则。
(二)能力目标
通过分析宪法与普通法律的关系,培养学生的比较分析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借助对宪法案例的研讨,提升学生运用宪法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引导学生收集宪法相关资料,锻炼其信息收集与整理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激发学生对宪法的尊崇之情,树立宪法至上的观念。
增强学生的法治意识,培养其依法办事、依宪治国的责任感。
三、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
宪法是国家根本法的具体体现,包括内容、法律效力、制定和修改程序等方面。
宪法在国家法律体系中的核心地位及与普通法律的关系。
(二)教学难点
深入理解宪法的法律效力,尤其是宪法是其他法律的立法基础和依据这一抽象概念。
引导学生从内心认同宪法至上,将宪法精神融入日常生活。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5分钟)
教师活动:展示一些与宪法相关的图片,如国家宪法日的宣传活动、宪法宣誓仪式等,然后提问学生:“同学们,看到这些图片,你们对宪法有哪些初步的认识?”引导学生自由发言。
学生活动:认真观察图片,积极思考并回答问题,分享自己对宪法的了解。
设计意图:通过直观的图片展示,引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了解学生对宪法的已有认知水平,为后续教学奠定基础。
(二)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15分钟)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中关于宪法规定内容的段落,然后提问:“宪法规定了哪些方面的内容?这些内容与我们的生活有什么联系?”
学生活动:仔细阅读教材,思考问题,并在小组内交流讨论,之后推选代表发言。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和思考能力,通过小组讨论,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表达能力,让学生初步感受宪法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教师活动:总结学生的发言,指出宪法规定了国家生活中的根本问题,如国家性质、根本制度、根本任务等,这些内容直接影响着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接着,通过PPT展示宪法与普通法律规定内容的对比表格,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从表格中可以看出宪法与普通法律在规定内容上有什么不同?”
学生活动:观察表格,思考问题,回答宪法规定的是国家生活中的根本问题,而普通法律规定的是某一方面的具体问题。
设计意图:通过对比表格,直观呈现宪法与普通法律在规定内容上的差异,加深学生对宪法规定内容特殊性的理解。
(三)宪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20分钟)
教师活动:讲解宪法具有最高法律效力的含义,即宪法是其他法律的立法基础和依据,其他法律不得与宪法相抵触。然后,举例说明,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是根据宪法制定的,其内容不能违背宪法精神。提问学生:“大家能再举一些例子说明宪法与普通法律的这种关系吗?”
学生活动:认真听讲,思考问题,尝试举例,如《义务教育法》保障公民的受教育权,这一权利是宪法赋予公民的基本权利在教育领域的具体体现。
设计意图:通过具体例子,将抽象的宪法法律效力概念具象化,帮助学生理解,同时鼓励学生举例,检验学生的理解程度,培养其知识迁移能力。
教师活动:展示一些法律条文的片段,其中包括宪法条文和普通法律条文,让学生分组讨论这些条文之间的联系,分析普通法律是如何依据宪法制定的。
学生活动:分组讨论,分析条文,小组代表发言,阐述小组讨论的结果。
设计意图:通过小组讨论法律条文,让学生亲身体验宪法与普通法律的内在联系,深入理解宪法的最高法律效力,同时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四)宪法的制定和修改程序比其他法律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