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筛查、预防与治疗2025.doc
文件大小:45 KB
总页数:14 页
更新时间:2025-03-22
总字数:约8.24千字
文档摘要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筛查、预防与治疗2025

视网膜病变主要的就诊科室是眼科,但对于糖尿病视网膜而言,起始筛查、知晓发病有诱发加重的因素,预防病变的发生和进展,以及了解治疗方法等是内科医生和糖尿病医生需要的背景知识。比如某些降糖药物可能会对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不利(如GLP-1RA),比如快速降糖、妊娠、高甘油三酯血症等可能对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产生影响。知晓这些理念,可以积极调整临床的监测方法。而AI引入本领域后,筛查可能被更广泛应用,不光局限于眼科大夫。

总体而言,内科医生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多学科治疗方法中不可或缺,对糖尿病及糖尿病相关并发症的管理贡献显著。有效的筛查流程、及时的转诊以及合理的糖尿病管理,对于预防和减轻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后果至关重要。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治疗方法的不断发展,显著改善了患者的视力预后,减轻了患者负担。尽管取得了这些进展,但协作式的医疗护理对于预防视力损害的进展和管理相关并发症仍是必不可少的。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筛查、预防与治疗(内科版)

要点基层或社区医生应执行筛查指南,并考虑利用新技术,以确保需要眼科照护的患者能有效转诊给眼科医生。血糖控制对于预防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进展至关重要,借助新的糖尿病治疗方法,血糖控制更容易实现。需要了解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和糖尿病黄斑水肿主要采用抗血管内皮生长因

子进行治疗,治疗方案依据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分期以及光学相干断层扫描检测到的中心性糖尿病黄斑水肿的情况来确定。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是糖尿病患者失明新发病例的主要原因。2020年,全球有超过1.03亿糖尿病患者受到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影响,预计到2045年,这一数字将增至1.6亿。与所有其他主要致盲原因相比,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是1990年至2020年间唯一一种年龄标准化患病率未下降的疾病。如果缺乏适当的预防和管理,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负担将持续加重,使更多患者面临严重视力丧失的并发症风险,如糖尿病黄斑水肿 (DME)和增殖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本文将回顾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筛查原则、预防其发生和进展的措施,以及目前的治疗方案。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分类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根据视网膜中是否存在异常新生血管,分为非增殖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NPDR)和增殖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非增殖性和增殖性阶段是相继出现的。非增殖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根据严重程度进一步分为轻度、中度或重度,增殖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则分为早期或高危期。糖尿病黄斑水肿指视网膜增厚,可发生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任何阶段,是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导致视力丧失的最常见并发症(图1)。糖尿病黄斑水肿可分为中心性糖尿病黄斑水肿(黄斑中心增厚,视力丧失风险更高)和非中心性糖尿病黄斑水肿。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筛查

1型和2型糖尿病患者(包括儿童)患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风险较高。这些患者应定期进行全面的眼部检查,因为在疾病进展到威胁视力之前,可能不会出现症状。虽然有有效的治疗方法可预防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发展为威胁视力的情况,但只有在检测到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后才能进行治疗。遗憾的是,筛查率仍然较低,不到50%的糖尿病患者通过初级保健医生的转诊接受了适当的眼科护理。

筛查对象及筛查频率

指南通常建议,1型糖尿病患者在发病后5年内转诊给眼科医生或验光师,进行首次散瞳和全面眼部检查;2型糖尿病患者应在确诊时转诊。如果眼部检查发现任何程度的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应至少每年由眼科医生或验光师进行散瞳眼底检查。如果症状进展或视力受到威胁,则需要更频繁地检查。相反,如果连续1次或多次年度眼部检查未发现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且血糖指标在目标范围内,眼部检查可每1-2年进行一次。糖化血红蛋白(HbA1c)在停用降糖药物后至少3个月降至6.5%以下的患者,可视为糖尿病缓解。对于这类患者,延长筛查间隔是可以接受的,但根据其他风险因素(如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进展、基线视网膜病变严重程度、未控制的高血糖或糖尿病黄斑水肿)调整筛查间隔很重要。

妊娠会增加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发生和进展的风险。患有1型或2型糖尿病且计划怀孕的患者,应在孕前、孕早期以及随后的孕期进行眼部检查,并在产后长达1年的时间内根据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程度进行检查(表

1)。一些学会认为,妊娠期糖尿病患者无需进行眼部检查。但早临床中需要警惕。

表1国内国际指南会针对不同患者群体的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筛查建议患者群体首次眼部检查后续眼部检查间隔1型糖尿病1型糖尿病发病后5年内至少每年一次(若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有症状或威胁视力,检查应更频繁;若连续1次或多次年度眼部检查未发现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检查可每1-2年进行一次)2型糖尿病2型糖尿病确诊时至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