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的解剖结构(一)
主讲人:李俊波
概述
听感受器(蜗器)—感受声音
位觉感受器(前庭器)—感受头部位置变动和运动速度等
耳是听觉的外周感觉器官。
外耳:耳廓、外耳道。
中耳:鼓膜、听小骨、咽鼓管和听小肌。
内耳:耳蜗。
人耳的适宜刺激
是空气振动的疏密波(16~20000Hz)。
听阈:某一声频引起听觉的最小声强。即:对其中每一
种频率,都有一个刚能引起听觉的最小振动幅度,此为
听阈。最大可听阈曲线
最大可听阈:听觉忍受某一声频的最大声强。
听力:听阈曲线与最大可听阈曲线之间的面积范围。
声强的表示:贝尔(bel)=logE←为实测听阈值听阈曲线
E0←为标准听阈值
临床上常用分贝(dB)表示听觉敏感度丧失程度:
1bel=10dB,若听力↓10dB=听阈↑10倍,若听力↓30dB=
听阈↑1000倍
耳的构造和声音的传递
外耳
包括耳廓、外耳道、鼓膜
(1)耳廓
①利于集音;
②判断声源:依据声波到达两
耳的强弱和时间差判断声源。
(2)外耳道:
①传音的通路;
②增加声强:与4倍于外耳道长
的声波长(正常语言交流的波
长)发生共振,从而增加声强。
外耳
成人的外耳道,从外向内,先向前上,然后稍向后,最
后向前下。作外耳道检查时,向后上方牵拉耳廓。
婴儿的外耳道短而狭窄,鼓膜接近水平,检查鼓膜时,
须将耳廓向后下方牵拉。
外耳道的皮肤内含有毛
囊、皮脂腺、耵聍腺。
外耳
(3)鼓膜:
外耳道鼓膜半规管
结构特点:
是一个具有一定紧张度、动
作灵敏、斗笠状的半透明膜,
2
面积约50~90mm,对声
波的频率响应较好,失真度
较小。
功能作用:
能如实地把声波振动传递
给听小骨。
锤骨砧骨镫骨
中耳
为一含气的不规则腔道,位于外耳和内耳之间,包括鼓
室(内含听小骨)、咽鼓管、乳突小房3部分。
鼓室
鼓室壁
上壁薄层骨板
下壁薄层骨板
前壁有咽鼓管开口通向咽腔
后壁乳突壁,有乳突窦开口
外侧壁鼓膜
内侧壁有前庭窗(卵圆窗)和蜗窗(圆窗)与内耳相连。
中耳
听小骨砧
锤骨
包括锤骨、砧骨、骨
镫骨,它们组成一镫
个杠杆系统,将鼓骨
膜的振动传到内耳。
运动听小骨的肌
鼓膜张肌
镫骨肌镫骨肌鼓膜张肌
中耳
结构特点:
由锤骨—砧骨—镫骨依次外耳道鼓膜半规管卵圆窗
连接成呈弯曲杠杆状的听
骨链。
长臂长度(锤骨)∶短臂
长度(砧骨)=1.3∶1
功能作用:
增强振压(1.3倍),减
小振幅(约1/4),防止
卵圆窗膜因振幅过大造成
损伤。锤骨砧骨镫骨
中耳
咽鼓管:
咽鼓管
结构特点:
是鼓室与咽腔相通的管道,
其鼻咽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