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传染病名解学习资料.docx
文件大小:25.22 KB
总页数:3 页
更新时间:2025-03-22
总字数:约2.94千字
文档摘要

2014年更新换代传染病名解by雨落旭木根据人卫第八版教材整理

PAGE1/NUMPAGES3

传染病:是病原微生物(如朊粒、病毒、衣原体、立克次体、支原体、细菌、真菌、螺旋体)和寄生虫(如原虫、蠕虫、医学昆虫)感染人体后产生的有传染性,在一定条件下可造成流行的疾病。

感染性疾病:是指由病原体感染所致的疾病,包括传染病和非传染性感染性疾病。

传染病学:传染病学是一门研究各种传染病在人体内外发生、发展、传播、诊断、治疗和预防规律的学科。其重点在于研究各种传染病的临床表现、诊断依据、鉴别诊断、治疗方法和预防措施,以求达到治病救人、防治结合的目的。

机会性感染:有些微生物、寄生虫与人体宿主之间达到了互相适应、互不损害对方的共生状态。当机体防御受到损伤,体内处于共生状态的微生物,或自然存在的隐匿病原微生物与人体间的共生状态被打破,平衡不复存在而致病。

隐性感染:又称亚临床感染,是指病原侵入人体后,仅诱导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而不引起或只引起轻微的组织损伤,因而临床上不显出任何症状、体征,甚至生化改变,只能通过免疫学检查才能发现。

显性感染:又称临床感染,是指病原体侵入人体后,不但诱导机体发生免疫应答,而且通过病原体本身的作用或机体的变态反应,而导致组织损伤,引起病理改变和临床表现。在大多数传染病中,显性感染只占全部受感染者的一小部分。

病原携带状态:指病原体侵入人体后,可以停留在入侵部位或侵入较远的脏器继续生长、繁殖,而人体不出现任何的疾病状态,但能携带并排除病原体,成为传染病流行的传染源。按病原体种类不同而分为带病毒者、带菌者与带虫者等。按其发生和持续时间的长短可分为潜伏期携带者、恢复期携带者与慢性携带者。

潜伏性感染:病原体感染人体后寄生于某些部位,由于机体免疫功能足以将病原体局限化而不引起显性感染,但又不足以将病原体清除时,病原体便可长期潜伏起来,待机体免疫功能下降时,则可引起显性感染。常见的潜伏性感染有单纯疱疹、带状疱疹、疟原虫、结核杆菌等感染。

非特异性免疫:是机体对侵入病原体的一种清除机制。它不涉及对抗原的识别和二次免疫应答的增强。

特异性免疫:是指由于对抗原特异性识别而产生的免疫,通常只针对一种病原体。感染后免疫都是特异性免疫,而且是主动免疫,通过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的相互作用而产生免疫应答,分别由T淋巴细胞与B淋巴细胞介导。

传染源:是指病原体已在体内生长、繁殖并能将其排出体外的人和动物。包括患者、隐性感染者、病原携带者、受感染动物。

易感者:对某种传染病缺乏特异性免疫力的人称为易感者,他们对该病原体具有易感性。

潜伏期:从病原体侵人人体起,至开始出现临床症状为止的时期。

前驱期:从起病至症状明显开始为止的时期称为前驱期。临床表现通常是非特异性。

再燃:是指当传染病患者的临床症状和体征逐渐减轻,但体温尚未完全恢复正常的缓解阶段,由于潜伏于血液或组织中的病原体再度繁殖,使体温再次升高,初发病的症状与体征再度出现的情形。可见于伤寒、疟疾、菌痢等。

复发:是指当患者进人恢复期后,己稳定退热一段时间,由于体内残存的病原体再度繁殖而使临床表现再度出现的情形。可见于伤寒、疟疾、菌痢等。

后遗症:是指有些传染病患者在恢复期结束后,某些器官功能长期都未能恢复正常的情形。多见于以中枢神经系统病变为主的传染病。

感染性休克:是指病原微生物及其毒素、胞壁产物等侵入血液循环,激活宿主的细胞和体液免疫系统,产生各种细胞因子和内源性介质,作用于机体器官、系统,造成组织细胞破坏、代谢紊乱、功能障碍,甚至多器官功能衰竭,导致以有效循环血容量不足、血管灌流量急剧减少(休克)为突出表现的危重综合征。

病毒性肝炎:由多种肝炎病毒引起的,以肝脏损害为主的一组全身性传染病。目前按病原学明确分类的有甲型、乙型、丙型、丁型、戊型。

Dane颗粒:是完整的乙型肝炎病毒(HBV)颗粒,又称大球形颗粒。分为包膜与核心两部分。包膜含HBsAg、糖蛋白与细胞脂肪。核心含环状双股DNA、DNAP、HBcAg和HBeAg,是病毒复制的主体。

非活动性HBsAg携带者:血清HBsAg阳性、HBeAg阴性、抗HBe阳性或阴性,HBVDNA检测不到(PCR法)或低于最低检测限,1年内连续随访3次以上,ALT均在正常范围,肝组织学检查显示Knodell肝炎活动指数(HAI)<4或其他的半定量计分系统病变轻微。

麻疹:由麻疹病毒所致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主要临床表现为发热、咳嗽、流涕等卡他症状及眼结合膜炎,特征性表现为口腔麻疹黏膜斑和皮肤斑丘疹。传染性极强,已被列为世界上第二个消灭的疾病目标。

麻疹粘膜斑(Kopliksspots):在麻疹病程的2~3天,约90%以上病人口腔出现麻疹粘膜斑,为麻疹前驱期的特征性体征,具有诊断价值。此斑位于双侧第二磨牙对面的颊粘膜上,为0.5~1m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