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院临床五年制传染病学问答题by雨落旭木结合历年题独家整理
PAGE1/NUMPAGES15
传染病的基本特征
病原体:每种传染病都是由特异性病原体引起的。病原体可以是微生物或寄生虫。
传染性:这是传染病与其他感染性疾病的主要区别。传染性意味着病原体能通过某种途径感染他人。传染病病人有传染性的时期称为传染期。
流行病学特征:传染病的流行需要有传染源、传播途径和人群易感性这三个基本条件。传染病发病率在时间上(季节分布)、空间上(地区分布)、不同人群(年龄、性别、职业)中的分布也是流行病学特征。传染病的发病可分为散发性发病、流行、大流行、暴发流行。
感染后免疫力
传染病感染人体的几种表现
病原体被清除
无症状,特异性和非特异性免疫完成。
隐性感染
又称亚临床感染,是指病原体侵入人体后,仅诱导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而不引起或只引起轻微的组织损伤,因而在临床上不显出任何症状、体征,甚至生化改变,只能通过免疫学检查才能发现。
少数人可成为无症状携带者。
显性感染
又称临床感染,是指病原体侵入人体后,不但诱导机体发生免疫应答,而且,通过病原体本身的作用或机体的变态反应,导致组织损伤,引起病理改变和临床表现。显性感染结束后,病原体可被清除,感染者可获得较为稳固的免疫力。
病原携带状态
按病原体种类分为带病毒者、带菌者、带虫者。按发生和持续时间长短分为潜伏期携带者、恢复期携带者、慢性携带者。若其携带病原体的持续时间短于3个月称为急性携带者,长于3个月则称为慢性携带者。所有病原携带者的共同特征为无明显临床症状而携带病原体,因而在许多传染病中,是重要的传染源。
潜伏性感染
病原体感染人体后寄生于某些部位,由于机体免疫功能足够将病原体局限化而不引起显性感染,但又不足以将病原体清除时,病原体便可以长期潜伏起来,待机体免疫功能下降时,则可以引起显性感染。潜伏性感染期间,病原体一般不排出体外,这是与病原携带状态不同之处。
我国法定传染病包括几类几种,按甲类传染病预防,管理的包括哪几种
我国法定传染病分为甲、乙、丙三类共37种。
甲类包括鼠疫、霍乱。城镇要求发现后6小时内上报,农村不超过12小时。
乙类传染病中的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炭疽中的肺炭疽和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采取甲类传染病的预防、控制措施。
传染病如何预防
预防工作针对传染病流行的三个基本环节,采取综合措施;针对各个传染病主导环节采取适当措施。责任:及时报告和隔离患者
管理传染源
甲类(强制管理):
1.鼠疫,2.霍乱。要求城市2小时、农村6小时之内上报卫生防疫机构。
乙类(严格管理):
27种,要求在6和12小时内报告。非典、肺炭疽、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脊髓灰质炎按甲类报告。
丙类(监测管理):
11种,24小时内上报。传染病疫情报告力求迅速。
传染病接触者:须进行医学观察、留观、集体检疫,必要时进行免疫法或药物预防。
感染动物的管理与处理:对动物传染源,有经济价值的野生动物及家畜,应隔离治疗,必要时宰杀,并加以消毒,无经济价值的野生动物发动群众予以捕杀。
切断传播途径
根据传染病的不同传播途径,采取不同防疫措施。
肠道传染病:作好床边隔离,吐泻物消毒,加强饮食卫生及个人卫生,作好水源及粪便管理。
呼吸道传染病:应使室内开窗通风,空气消毒,个人戴口罩。
虫媒传染病:应有防虫设备,并采用药物杀虫、防虫、驱虫。
保护易感人群
提高人群抵抗力,有重点有计划的预防接种,提高人群特异性免疫力。
人工自动免疫是有计划的对易感者进行疫苗、菌苗、类毒素的接种。
人工被动免疫是紧急需要时,注射抗毒血清、丙种球蛋白、胎盘球蛋白、高效免疫球蛋白。
儿童计划免疫是关键
病毒性肝炎的病原学分型
甲型
乙型
丙型
丁型
戊型
传染源
急性期患者
慢性感染者
急慢性肝炎患者
病毒携带者
同乙型
同乙型
同甲型
传播途径
粪-口
母婴传播
血液、体液传播
同乙型
同乙型
同甲型
易感人群
抗HAV阴性者
抗HBs阴性者
普遍易感
普遍易感
未受HEV感染者
免疫力
终生
较持久
未明
未明
不持久
抗原抗体系统
1
3
1
1
1
流行特征
与居住条件、卫生习惯及教育程度密切相关;水源、食物被污染可呈爆发流行
世界性分布,与年龄性别有关,散发为主,有家庭聚集现象,无明显季节性
呈全球分布,无明显地理界限
全球性分布,呈散发性发病和暴发流行,以散发性为主
有明显的季节性,多散发于雨季后;男性发病率高于女性
乙肝病毒血清学标志物的意义
HBsAg与抗-HBs:
①HBsAg在HBV感染2周后即可为阳性,阳性表示现症HBV感染,阴性不能排除感染。
②抗-HBs为保护性抗体,阳性表示对HBV有免疫力,见于乙肝恢复期、既往感染及乙肝疫苗接种后。少数病例始终不产生抗-HBs。
HBeAg与抗-HBe
①HBe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