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权行动》(说课稿)五年级下册综合实践活动安徽大学版
课题:
科目:
班级:
课时:计划3课时
教师:
单位:
一、课程基本信息
1.课程名称:《维权行动》
2.教学年级和班级:五年级下册
3.授课时间:2023年5月10日
4.教学时数:1课时
本节课将结合安徽大学版五年级下册综合实践活动教材,引导学生了解消费者权益保护知识,提高学生的法律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通过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形式,让学生学会如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二、核心素养目标
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通过分析消费者维权案例,提高学生的法治素养和批判性思维;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使其能够自觉维护自身合法权益,形成正确的消费观念。
三、学习者分析
1.学生已经掌握了基本的消费知识,了解了一些常见的消费场所和消费行为,对消费者的基本权利有初步的认识。
2.学生的学习兴趣较为浓厚,对于维权话题有较高的关注度。在能力方面,学生具备一定的信息收集和问题分析能力,喜欢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学习。在风格上,学生更倾向于通过案例分析和实际操作来获取知识。
3.学生可能遇到的困难和挑战包括:对于法律术语和概念的理解可能存在障碍;在分析案例时可能难以准确把握关键信息;在小组讨论中可能因为观点不同而难以达成一致。
四、教学资源
1.教材《维权行动》相关章节
2.多媒体教学设备(投影仪、电脑)
3.现实生活中的消费者维权案例
4.法律法规宣传资料
5.小组讨论指导卡片
6.学生作业纸张和文具
7.教学视频或动画片段
8.互动问答和角色扮演道具
五、教学过程设计
1.导入新课(5分钟)
目标:引起学生对消费者权益保护的兴趣,激发其探索欲望。
过程:
-开场提问:“你们知道消费者权益保护是什么吗?它与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关系?”
-展示一些关于消费者权益受损的图片或视频片段,让学生初步感受消费者权益保护的重要性。
-简短介绍消费者权益保护的基本概念和重要性,为接下来的学习打下基础。
2.消费者权益保护基础知识讲解(10分钟)
目标:让学生了解消费者权益保护的基本概念、组成部分和原理。
过程:
-讲解消费者权益保护的定义,包括其主要组成元素或结构。
-详细介绍消费者权益保护的组成部分或功能,使用图表或示意图帮助学生理解。
-通过实例或案例,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消费者权益保护的实际应用或作用。
3.消费者权益保护案例分析(20分钟)
目标:通过具体案例,让学生深入了解消费者权益保护的特性和重要性。
过程:
-选择几个典型的消费者权益受损案例进行分析。
-详细介绍每个案例的背景、特点和意义,让学生全面了解消费者权益保护的多样性或复杂性。
-引导学生思考这些案例对实际生活或学习的影响,以及如何应用消费者权益保护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消费者权益保护的未来发展或改进方向,并提出创新性的想法或建议。
4.学生小组讨论(10分钟)
目标: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过程:
-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选择一个与消费者权益保护相关的主题进行深入讨论。
-小组内讨论该主题的现状、挑战以及可能的解决方案。
-每组选出一名代表,准备向全班展示讨论成果。
5.课堂展示与点评(15分钟)
目标: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同时加深全班对消费者权益保护的认识和理解。
过程:
-各组代表依次上台展示讨论成果,包括主题的现状、挑战及解决方案。
-其他学生和教师对展示内容进行提问和点评,促进互动交流。
-教师总结各组的亮点和不足,并提出进一步的建议和改进方向。
6.课堂小结(5分钟)
目标: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消费者权益保护的重要性和意义。
过程:
-简要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包括消费者权益保护的基本概念、组成部分、案例分析等。
-强调消费者权益保护在现实生活或学习中的价值和作用,鼓励学生进一步探索和应用消费者权益保护知识。
-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撰写一篇关于消费者权益保护的短文或报告,以巩固学习效果。
六、拓展与延伸
1.提供与本节课内容相关的拓展阅读材料:
-《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相关章节,让学生了解国家法律对消费者权益的保护。
-《消费者权益保护案例汇编》,收录了真实的消费者维权案例,帮助学生理解消费者权益保护的实际应用。
-《消费者权益保护知识问答》,以问答形式深入浅出地解释消费者权益保护的相关知识点。
-《聪明消费指南》,提供实用的消费建议和技巧,帮助学生提高消费素养。
2.鼓励学生进行课后自主学习和探究:
-要求学生收集并分析近期的消费者权益受损案例,探讨其成因及解决方案。
-鼓励学生关注新闻媒体中关于消费者权益保护的报道,了解最新的消费维权动态。
-建议学生参与社区或学校的消费者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