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观测项检测方法
(1)钢轨廓形(代号:KX)
检测方式:用MiniProf廓形检测仪在标记断面人工测量,测量时设定线名、行别、左右轨、断面、编号等相关信息;
检测周期:每月1次;
检测范围:试验段所有标记的断面,每个断面包括左右钢轨两个廓形;
数据形式:MiniProf廓形检测仪自动生成文件;
操作步骤:根据MiniProf廓形检测仪使用说明,对钢轨断面廓形进行测量。
(2)扣件状态(代号:KJ)
检测方式:人工巡检,相机人工测量;
检测周期:每季度1次;
检测范围:试验段所有标记的断面,每个断面4个扣件;
数据形式:填写“2015G001-B-观测现场填写表格-扣件状态”与“2015G001-B-观测现场填写表格-弹条断裂”表格;
操作步骤:试验段人工巡检,检查所有标记的断面,观测其扣件是否有弹条松动及锈蚀现象,填写“2015G001-B-观测现场填写表格-扣件状态”;检查整个试验段内弹条断裂情况,填写“2015G001-B-观测现场填写表格-弹条断裂”,对断裂弹条按表格序号编号拍照,并将若干个断裂的弹条寄给北交大。
(3)轨下垫板状态(代号:DB)
检测方式:将轨下橡胶垫板拆卸下来,寄给北交大;
检测周期:每季度1次;
检测范围:试验段内直线段、曲线段各取1个断面,缓和曲线段2个断面,每个断面取左右钢轨下两块橡胶垫板,共8块垫板;
操作步骤:记下各断面里程,以后每次都取该处垫板,垫板上用油漆标号;将垫板寄给北交大,返回后将各垫板对应安装到原来位置。
(4)焊接接头(代号:JT)
检测方式:应用钢轨平直尺人工测量,测量时设定线名、行别、左右轨、断面、编号等相关信息;
检测周期:每月1次;
检测位置:试验段内所有钢轨焊接接头;
数据形式:钢轨平直尺自动生成的文件;
操作步骤:参照电子平直尺使用流程,对焊接接头进行检测,注意保证平直尺中部和焊缝位置重合。
(5)轨枕与道床离缝(代号:LF)
检测方式:钢直尺或卷尺、相机、裂缝测试比对卡,人工测量;
检测周期:每季度1次;
检测范围:试验段内轨枕和道床发生离缝处;
数据形式:填写“2015G001-B-观测现场填写表格-离缝”数据表格;
操作步骤:
1)用钢直尺或卷尺测量离缝大致长度;
2)在离缝上找一处开裂明显的位置,用油漆标记,用裂缝测试比对卡测量此处离缝宽度。以后每次均在该位置测量宽度;
3)离缝旁放一钢直尺,拍照(照片中有离缝、代号、钢尺或卷尺);
4)将数据记入表格。
(6)无砟道床混凝土裂缝(代号:LW)
检测方式:钢直尺或卷尺、相机、裂缝测试比对卡人工测量;
检测周期:每季度1次;
检测范围:试验段内轨道结构混凝土发生裂缝处;
数据形式:填写“2015G001-B-观测现场填写表格-裂缝”数据表格;
操作步骤:
1)用钢直尺或卷尺测量离缝大致长度;
2)在裂缝旁沿其走向放置钢直尺,于正上方对离缝拍照,要求离缝全长、代号和钢直尺(或卷尺)的厘米刻度清晰可见;
3)在裂缝上找一处裂口明显的位置,用油漆标记,用裂缝测试比对卡测量此处离缝宽度。以后每次均在该位置测量宽度;
4)将数据记入表格。
(7)钢轨表面擦伤(代号:CS)
检测方式:钢尺、游标卡尺、相机等工具人工测量;
检测周期:每月1次;
检测位置:钢轨存在擦伤处;
数据形式:填写“2015G001-B-观测现场填写表格-表面擦伤”数据表格;
操作步骤:
1)用钢尺或游标卡尺测量擦伤长度及宽度最大值,精确到mm;
2)用相机拍照;
3)将数据填入表格。
注意:
1.对LF、LW、CS和弹条断裂需要进行拍照,拍照时尽量从上往下垂直拍摄。
需对各个观测项目照片分别建立文件夹,文件夹命名方式为“A-线名缩写-行别-年-月-日-观测项代号”,例如2016年8月9日西康线离缝观测照片文件夹命名为“AXKS-2016-8-9-LF”;将各观测项照片重命名,命名方式为“A-线名缩写-行别-年-月-日-观测项代号N”,例如2016年8月9日西康线离缝LW1观测照片命名为“AXKS-2016-8-9-LF1”。
弹条断裂照片单独建立文件夹,文件夹命名方式为“A-线名缩写-行别-年-月-日-弹条断裂”,断裂弹条照片命名方式为“A-线名缩写-行别-年-月-日-序号”,其中序号与填写“2015G001-B-观测现场填写表格-弹条断裂”时表格内的序号对应。
2.断面按之前调研时的方法完成标记。请标记完成以后,将勘察表格数据拍照或将具体标记情况画图,发给北交大,以便确认观测点数目。
观测方法汇总
序号
观测项目
观测周期
观测方法
观测部位
所需工具、仪器
观测精度
测试结果
1
钢轨廓形
1次/月
人工测试
标记断面
廓形检测仪
仪器观测精度
自动生成的数据
2
扣件状态(松动、锈蚀)
1次/季
人工测试
标记断面
填表
3
弹条断裂
1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