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课垃圾的分类收集与处理(说课稿)-2023-2024学年六年级科学下册同步精品课堂系列(青岛版)
授课内容
授课时数
授课班级
授课人数
授课地点
授课时间
设计意图
本节课旨在让学生了解垃圾的分类收集与处理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环保意识。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垃圾分类的基本知识和方法,提高学生对垃圾处理的认识,为构建美丽家园奠定基础。
核心素养目标
培养学生对科学探究的兴趣,提升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实践活动,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和社会责任感,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参与垃圾分类和环境保护的实际活动,培养节约资源和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明确垃圾的分类标准:重点讲解可回收物、有害垃圾、厨余垃圾和其他垃圾的分类依据,以及每种垃圾的具体处理方法。
-理解垃圾分类的意义:强调垃圾分类对环境保护、资源节约和减少污染的重要性,使学生认识到个人行为对环境的影响。
2.教学难点
-垃圾分类的实际操作:难点在于如何将日常生活中的垃圾正确分类,例如,如何区分可回收物中的纸张和塑料,以及如何处理厨余垃圾中的食物残渣和植物叶子。
-环保意识的培养:难点在于如何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形成垃圾分类的习惯,并能够自觉遵守环保法规,这需要结合实际案例和实践活动来引导学生。
教学资源准备
1.教材:确保每位学生都有《六年级科学下册》教材,以便查阅垃圾分类的相关知识。
2.辅助材料:准备垃圾分类的图片、图表和视频,用于展示不同类型垃圾的分类标准和处理方法。
3.实验器材:准备塑料瓶、纸张、电池等可回收物和有害垃圾样本,用于实际操作演示。
4.教室布置:设置分组讨论区,方便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并布置实验操作台,确保学生安全地进行垃圾分类实验。
教学过程设计
导入环节(5分钟)
1.创设情境:播放城市垃圾堆积成山、环境污染的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思考垃圾问题对环境的影响。
2.提出问题:提问学生日常生活中产生的垃圾如何处理,以及他们是否了解垃圾分类的重要性。
3.小组讨论:分组讨论垃圾分类的方法和意义,每组选代表分享讨论结果。
讲授新课(15分钟)
1.垃圾分类标准:介绍可回收物、有害垃圾、厨余垃圾和其他垃圾的分类依据,并举例说明。
2.垃圾分类的意义:讲解垃圾分类对环境保护、资源节约和减少污染的重要性。
3.实际案例分析:展示不同城市垃圾分类的成功案例,让学生了解垃圾分类的实践效果。
巩固练习(10分钟)
1.小组活动:学生分组进行垃圾分类实践活动,将提供的垃圾样本正确分类。
2.比赛环节:每组派代表进行垃圾分类知识竞赛,巩固学生对垃圾分类知识的掌握。
课堂提问(5分钟)
1.提问学生:垃圾分类有哪些好处?如何提高个人环保意识?
2.学生回答问题,教师进行点评和补充。
师生互动环节(10分钟)
1.教师提问:如何将垃圾分类知识应用到日常生活中?
2.学生回答,教师引导学生分享自己的环保行为和经验。
3.小组讨论:如何在学校、家庭和社区中推广垃圾分类?
核心素养拓展(5分钟)
1.讨论如何从自身做起,提高环保意识,践行垃圾分类。
2.学生分享自己的环保计划,教师鼓励并给予建议。
1.教师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垃圾分类的重要性。
2.学生分享学习心得,教师进行点评。
教学过程流程:
1.导入环节:5分钟
2.讲授新课:15分钟
3.巩固练习:10分钟
4.课堂提问:5分钟
5.师生互动环节:10分钟
6.核心素养拓展:5分钟
7.总结环节:5分钟
总用时:45分钟
拓展与延伸
六、拓展与延伸
1.提供与本节课内容相关的拓展阅读材料:
-《垃圾处理技术》:介绍现代垃圾处理技术,如焚烧、填埋、堆肥等,以及这些技术在环境保护中的作用。
-《城市垃圾分类手册》:详细讲解城市垃圾分类的具体操作指南,包括分类标准、回收流程等。
-《环保科普小册子》:介绍环保知识,如水资源保护、空气污染治理等,以及如何从日常生活中做起,保护环境。
2.鼓励学生进行课后自主学习和探究:
-学生可以调查自己所在社区或学校的垃圾分类情况,了解存在的问题和改进措施。
-通过网络或图书馆资源,查找关于垃圾处理的历史和现状,撰写小论文或报告。
-设计一个环保项目,如制作环保袋、开展垃圾分类宣传活动等,提高同学们的环保意识。
-观察和记录日常生活中垃圾的产生和分类情况,分析个人在垃圾分类中的行为习惯,并提出改进建议。
3.知识点拓展:
-学习不同类型垃圾的回收利用过程,了解资源循环利用的重要性。
-探究垃圾处理过程中的环境污染问题,如空气污染、水污染等,以及相应的防治措施。
-研究垃圾分类对城市环境、资源节约和减少污染的长期影响。
-了解国内外垃圾分类的成功案例,分析其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