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默默的爱(第1课时(说课稿+学习任务单)道德与法治2024-2025学年三年级上册统编版
科目
授课时间节次
--年—月—日(星期——)第—节
指导教师
授课班级、授课课时
授课题目
(包括教材及章节名称)
父母默默的爱(第1课时(说课稿+学习任务单)道德与法治2024-2025学年三年级上册统编版
教学内容
本节课选自道德与法治2024-2025学年三年级上册统编版教材,第1课时。主要内容是让学生认识父母的爱,感受父母的爱是无私的、伟大的。通过学习,学生能够了解父母为我们付出的艰辛,学会感恩父母,尊敬父母,关心父母。
核心素养目标分析
本课旨在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家国情怀和道德情感。通过学习,学生将学会感恩父母,培养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增强家庭责任感,提高人际交往能力,同时培养学生的法治意识和道德判断能力。
学习者分析
1.学生已经掌握的相关知识:三年级学生对家庭有一定的了解,能够认识到家庭成员之间的相互关系,但对父母爱的理解可能还停留在表面,对父母付出的辛苦和牺牲缺乏深刻的认识。
2.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力和学习风格:三年级学生好奇心强,对新鲜事物充满兴趣,但注意力容易分散。他们的学习能力强,接受新知识较快,但需要教师引导,帮助他们将抽象的情感与具体事例相结合。学习风格上,学生偏好直观、形象的学习方式,如故事、图片、角色扮演等。
3.学生可能遇到的困难和挑战:学生在理解父母默默的爱这一抽象概念时可能存在困难,需要教师通过具体案例和生活场景引导学生感受。此外,学生在表达自己对父母的爱和感激时,可能会遇到情感表达困难,需要教师提供适当的引导和示范。
教学资源
1.软硬件资源:多媒体教学设备(投影仪、电脑)、实物教具(如家庭照片、家庭成员模型)、教学挂图。
2.课程平台:学校内部教学平台,用于发布教学资料和学生作业。
3.信息化资源:网络图片、视频资料、相关教育软件(如互动教学软件)。
4.教学手段:角色扮演、小组讨论、情感体验活动、家庭作业分享。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教师出示一张全家福照片,引导学生观察并提问:“同学们,你们能从这张照片中看到什么?”
2.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这张照片里有一家三口,他们是爸爸妈妈和我。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父母默默的爱》这一课,一起感受父母对我们的爱。”
二、新课学习
1.教学内容一:父母的爱是无私的
-教师播放一段关于父母辛勤付出的视频,引导学生思考:“视频中父母为我们做了哪些事情?他们为什么愿意这样做?”
-学生观看视频并回答,教师总结:“父母的爱是无私的,他们愿意为我们付出一切,即使自己受苦受累也在所不惜。”
2.教学内容二:父母的爱是伟大的
-教师讲述一个关于父母舍己救子的故事,引导学生思考:“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父母的爱是怎样的?”
-学生分享自己的感受,教师总结:“父母的爱是伟大的,他们愿意为了我们的安全、幸福而牺牲自己。”
3.教学内容三:学会感恩父母
-教师提出问题:“我们应该如何回报父母的爱?”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教师总结:“我们可以通过以下方式感恩父母:尊敬父母、关心父母、帮助父母分担家务等。”
4.教学内容四:学会表达爱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模拟与父母交流的场景,引导学生学会表达对父母的爱。
-学生在角色扮演中学会如何用语言和行动表达对父母的爱,教师给予评价和指导。
三、巩固练习
1.教师出示一张家庭照片,让学生用简短的文字描述照片中父母对自己的爱。
2.学生完成练习后,教师选取优秀作品进行展示,并引导学生互相学习。
四、情感升华
1.教师播放一首关于父母爱的歌曲,引导学生感受歌曲中的情感。
2.学生分享自己对歌曲的感受,教师总结:“父母的爱就像这首歌曲一样,温暖、感人。我们要珍惜这份爱,学会感恩、回报。”
五、课堂小结
1.教师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引导学生总结:“今天我们学习了《父母默默的爱》,知道了父母的爱是无私的、伟大的。我们要学会感恩父母,回报父母的爱。”
2.学生总结自己的收获,教师给予评价和鼓励。
六、课后作业
1.为父母做一件力所能及的事情,如:帮忙洗碗、打扫房间等。
2.画一幅画或写一篇作文,表达对父母的爱和感激之情。
教学资源拓展
1.拓展资源:
-故事资源:《爱的故事》系列书籍,如《背影》、《父亲和女儿的故事》等,这些故事可以进一步阐述父母爱的伟大和无私。
-视频资源:纪录片《中国式家庭》片段,展示不同家庭中父母对孩子的爱,以及孩子对父母的爱。
-图片资源:收集不同年龄段父母与孩子之间的温馨瞬间,如父母为孩子做饭、接送孩子的图片,用于增强学生的情感共鸣。
2.拓展建议:
-阅读拓展:鼓励学生阅读与父母爱相关的书籍,通过阅读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父母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