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诵读7游园不值(说课稿)-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
课题:
科目:
班级:
课时:计划3课时
教师:
单位:
一、教材分析
《古诗词诵读7游园不值》选自统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这是一首宋代诗人叶绍翁的七言绝句。本诗描绘了诗人游园时的所见所感,反映了诗人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和对现实的失望。本节课通过诵读、赏析、讨论等方式,让学生深入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人情感,感受古诗词的魅力。
二、核心素养目标分析
本节课旨在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情趣。通过学习《游园不值》,学生能够提高古诗词的鉴赏能力,感受古典文化的韵味。同时,引导学生体会诗人情感,培养他们的文化自信和批判性思维,激发他们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传承意识。
三、学情分析
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语文基础,对古诗词有一定的接触和了解。在知识层面,他们能够识记一定数量的古诗词,但对诗歌的赏析能力尚待提高。在能力方面,学生的朗读能力、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都有所发展,但针对古诗词的深入理解和情感体验还有待加强。在素质方面,学生的文化素养和审美情趣有待进一步提升。
行为习惯上,六年级学生普遍能够遵守课堂纪律,但个别学生可能存在注意力不集中、参与度不高的情况。这可能会影响他们对古诗词学习的兴趣和效果。
对课程学习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学生对古诗词的兴趣:由于古诗词语言精炼、意境深远,学生对这类文学形式有一定的好奇心,但若教学方式单一,可能导致兴趣下降。
2.诗歌鉴赏能力:学生需要通过教师的引导和自身的努力,逐步提高对古诗词的鉴赏能力,这是本节课的重要目标。
3.情感体验:古诗词往往蕴含着丰富的情感,引导学生深入体会诗人的情感,有助于提升他们的情感表达能力和审美能力。
4.文化传承:通过学习古诗词,学生能够更好地了解和传承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教学方法:
1.讲授法:结合诗歌内容,教师进行生动讲解,帮助学生理解诗歌背景和诗人情感。
2.讨论法:组织学生分组讨论,鼓励他们提出自己的见解,培养合作学习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朗读法:通过反复朗读,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美,加深对诗歌的理解。
教学手段:
1.多媒体展示:利用PPT展示诗歌背景、诗人简介和诗歌意境,丰富教学内容。
2.诗词音频播放:播放古诗词朗诵音频,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音韵和情感。
3.互动软件:运用教学软件进行互动问答,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学习兴趣。
五、教学实施过程
1.课前自主探索
教师活动:
发布预习任务:通过在线平台或班级微信群,发布预习资料(如PPT、视频、文档等),明确预习目标和要求。设计预习问题:围绕《游园不值》这首诗,设计一系列具有启发性和探究性的问题,如“诗中‘一径深’指的是什么?”“诗人为何‘不值’?”“这首诗给你怎样的感受?”等,引导学生自主思考。
监控预习进度:利用平台功能或学生反馈,监控学生的预习进度,确保预习效果。
学生活动:
自主阅读预习资料:按照预习要求,自主阅读《游园不值》及相关背景资料,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和作者情感。
思考预习问题:针对预习问题,进行独立思考,记录自己的理解和疑问。
提交预习成果:将预习成果(如笔记、思维导图、问题等)提交至平台或老师处。
教学方法/手段/资源:
自主学习法: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信息技术手段:利用在线平台、微信群等,实现预习资源的共享和监控。
作用与目的:
帮助学生提前了解诗歌内容,为课堂学习做好准备。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
2.课中强化技能
教师活动:
导入新课:通过播放与诗中意境相关的自然风光视频,引出《游园不值》,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讲解知识点:详细讲解诗歌的结构、用词、意象等,结合诗中的具体例子,帮助学生理解诗人的情感表达。
组织课堂活动:设计“角色扮演”活动,让学生扮演诗人,体验诗中的情感,加深对诗歌的理解。
解答疑问:针对学生在学习中产生的疑问,如“‘小扣柴扉久不开’中的‘久’字有何作用?”进行及时解答和指导。
学生活动:
听讲并思考:认真听讲,积极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
参与课堂活动:积极参与角色扮演,体验诗人的情感。
提问与讨论:针对不懂的问题或新的想法,勇敢提问并参与讨论。
教学方法/手段/资源:
讲授法:通过详细讲解,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结构和情感表达。
实践活动法:通过角色扮演,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诗歌的情感。
合作学习法: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作用与目的:
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诗歌的内容和情感,掌握诗歌鉴赏的方法。
3.课后拓展应用
教师活动:
布置作业:根据《游园不值》,布置仿写诗歌的作业,要求学生运用诗中的意象和表达方式,创作自己的小诗。
提供拓展资源:推荐与宋代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