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四年级语文下册 第八单元 25 宝葫芦的秘密(节选)第1课时说课稿 新人教版.docx
文件大小:17.15 KB
总页数:5 页
更新时间:2025-03-22
总字数:约3.72千字
文档摘要

四年级语文下册第八单元25宝葫芦的秘密(节选)第1课时说课稿新人教版

课题:

科目:

班级:

课时:计划3课时

教师:

单位:

一、教学内容分析

1.本节课的主要教学内容为《宝葫芦的秘密》节选部分,重点阅读理解课文,体会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

2.教学内容与学生已有知识的联系:本节课所选课文为四年级下册第八单元,学生已具备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能够通过阅读理解课文内容。本节课将引导学生进一步深入理解课文,感受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素养。

二、核心素养目标分析

本节课旨在培养学生的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等核心素养。通过阅读《宝葫芦的秘密》节选,学生能够提升对文学作品的理解能力,增强语言表达和审美鉴赏能力;同时,通过分析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文化意识,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尊重。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重点一:理解课文内容,把握宝葫芦的神奇之处,体会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重点二:分析人物形象,如王葆的善良、勇敢和好奇心,以及宝葫芦的神奇变化。

-重点三:通过阅读,学习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丰富学生的语言表达。

2.教学难点:

-难点一:理解宝葫芦的象征意义,以及它所代表的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难点二:把握故事情节的发展,特别是宝葫芦如何帮助王葆实现愿望的过程。

-难点三:分析人物心理活动,如王葆面对宝葫芦时的矛盾心理。

-难点四:在阅读中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深层含义的挖掘能力,如对“宝葫芦的秘密”背后寓意的理解。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教学方法:

1.讲授法:结合图片和文字,引导学生初步理解课文内容,引入宝葫芦的故事背景。

2.讨论法:组织学生围绕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和宝葫芦的象征意义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3.情景教学法:通过角色扮演,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故事情节,加深对人物性格的理解。

教学手段:

1.多媒体展示:利用PPT展示课文插图和作者简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互动软件:运用教学软件,设计互动环节,让学生在游戏中学习课文内容。

3.声音辅助:播放故事音频,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课文内容。

五、教学过程设计

1.导入新课(5分钟)

-教师通过讲述一个关于愿望成真的小故事,引导学生思考:在现实生活中,有什么方法可以实现我们的愿望?

-学生分享自己的看法后,教师引出《宝葫芦的秘密》这本书,介绍作者张天翼,激发学生对本节课的兴趣。

-教师简要概述《宝葫芦的秘密》的故事背景,引出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2.讲授新知(20分钟)

-第一环节:阅读课文,理解故事情节。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教师巡视指导。

-学生朗读完毕后,教师提问:故事中的宝葫芦有什么特殊之处?王葆对宝葫芦有什么期望?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宝葫芦具有神奇的力量,能够实现人们的愿望,王葆希望能通过宝葫芦过上美好的生活。

-第二环节:分析人物形象。

-教师提问:王葆是一个怎样的人?他的性格有哪些特点?

-学生分享自己对王葆性格的看法,教师总结:王葆善良、勇敢、好奇心强。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王葆会用宝葫芦来实现自己的愿望?

-第三环节:探讨宝葫芦的象征意义。

-教师提问:宝葫芦在故事中代表了什么?它对人们有什么启示?

-学生讨论并分享自己的观点,教师总结:宝葫芦象征着美好生活的追求,它告诉我们,只要我们勇敢地去追求,美好的愿望终将实现。

3.巩固练习(10分钟)

-教师提出问题:如果你有一个宝葫芦,你会用它来实现什么愿望?

-学生分享自己的愿望,并说明原因。

-教师点评学生的回答,引导他们认识到实现愿望需要付出努力。

4.课堂小结(5分钟)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学习内容:了解《宝葫芦的秘密》的故事情节,分析人物形象,探讨宝葫芦的象征意义。

-教师强调:勇敢追求梦想,努力实现自己的愿望,是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具备的品质。

5.作业布置(5分钟)

-学生课后阅读《宝葫芦的秘密》全文,并撰写一篇读后感,谈谈自己对本节课学习的收获。

-教师提醒学生注意写作格式和内容要求,确保作业质量。

六、拓展与延伸

1.提供与本节课内容相关的拓展阅读材料:

-《宝葫芦的秘密》原著节选:鼓励学生阅读原著中的其他章节,深入了解宝葫芦的故事背景和人物发展。

-《宝葫芦的秘密》同名动画电影:通过观看动画电影,学生可以更直观地感受故事情节,同时了解动画制作的基本技巧。

-《童话故事中的寓意》:选取一些与《宝葫芦的秘密》相似的童话故事,如《绿野仙踪》、《小王子》等,让学生分析这些故事中的人物和情节,探讨它们的象征意义和道德寓意。

2.鼓励学生进行课后自主